本报记者 吴雪聪 2025年03月31日08: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又是一年“学雷锋月”。山东省青岛黄海学院雷锋馆里,雷锋班第21任班长、青岛黄海学院雷锋馆馆长李桂臣正绘声绘色地向观众讲解。
青岛黄海学院是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建有全国第一座高校内的雷锋馆,人人读过雷锋日记,1.9万名学生注册成为“小黄锋”志愿者。
这所民办本科高校,为何如此重视德育?
“铸魂育人很关键,师生都有一股‘精气神’,才能培养社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校关工委主任宋庆泽说。
德育,首先要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
4个月前,2022级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张善钱的一条视频在朋友圈里火了。视频中,他用2周就制作出一个电子小狗,只要轻轻呼唤它的名字,机器便能完成坐下、摇尾巴等动作。
“我喜欢‘捣鼓’机器,娱乐就是写代码。”张善钱说。一有空,他就敲代码、画电路板、自学单片机,在校园工作室里一干就到晚上十来点。圈舍清理机器人、船舶引缆机器人、爬壁除锈机器人……作品频出的张善钱,去年平均每月都收获至少一项省级大奖。
学生不混业、懒业,对一个应用型院校至关重要。青岛黄海学院团委书记甄程告诉记者,一些学生刚入学时觉得自己文化课水平不高,目标感不强,容易迷茫。
怎么办?学校打出一套培育乐业精神的组合拳。课程设计上,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探索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与45家企业共建育人基地,以产教融合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师资力量上,以“辅导员+任课教师+学业导师+就业导师+社团导师”的多元化配置,为学生提供个性、精准、动态的职业成长指导。
课上自觉学技能、课余主动攻竞赛,成了学生的常态。学校已累计培养18万余名应用型人才,近3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6175项。
德育,让学生靠得住、干得好,更在学生心中留下向善的种子。
智能制造学院的学生,帮社区老人“玩转”电子产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孩子粘连、翻折、拼接手工;护理专业的学生则搭起义诊台,看牙、科普、测血糖……在青岛黄海学院,学生一边“做志愿”、一边“练技能”,积极服务区域发展。
目前,学校“小黄锋”特色志愿品牌已累计服务31.99万小时,年均参与达4600余人次,“最美小黄锋”志愿服务团队获评全国“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
引导学生向善,手段也得新。“战友受伤了,快扶他起来!”在学校思政教育VR实践教学中心,学生戴上VR头盔,便“穿越”到长征路上的皑皑雪山中。通过VR互动体验馆、3D红色影院等校内设施,学生便可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
2023年,学校投资1.9亿元新建了一栋智慧教学楼。“楼内的桌椅都是学生自己挑选,配有各类智慧教室、实训室近200个。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全新数字化的学习体验,把每一分钱花在学生成长最需要的地方。”副校长孟广东介绍。
当前,民办院校已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约1/3。“民办教育为人民,我们始终坚持育人初心,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应用型人才。”青岛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