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井喷时代的领军人才培养

编辑:天天培训 人气:1
原标题:人工智能产业井喷,领军人才如何培养

发稿时间:2025-04-01 10:20: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郑子杰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一名人工智能教师。今年以来,他强烈感受到人工智能对教和学效率的提升。一些玩转人工智能的学生会把近期试卷“喂”给大模型,从而得到一份更精准的提升计划。

  “段位”更高的学生甚至用人工智能模型开展学术研究。郑子杰的一名学生有书法的功底,他设计了一套视觉模型,可以用于补齐残破石碑中被磨损的字迹。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这样的尝试在6年前他入职时是不可想象的。

  一年前学医的张博雅还在一家医院写病历、准备规培的考试。可如今,她在北京中关村学院为实现医工结合的梦想努力,探索用人工智能颠覆微创外科手术。

  郑子杰、张博雅都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过去一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3458.7亿元,同比增长28.8%,与产值井喷发展相伴的是行业对领军人才的渴望。参与这场论坛的各方人士希望探寻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路径。

  张博雅所在的中关村学院成立于2024年年底,是北京汇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新型教育科研机构,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学生培养,旨在探索打破学校边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为目标。

  比照国际AI领域的领军人才,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给出了一幅画像:称得上AI领军人才的既是科学家又是工程师,也是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战略家,还得有全局的前瞻性视野。

  刘铁岩坦言,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仍有相当的提升空间。他以课程设计为例解释说,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每3个月可能知识体系都会发生重大迭代,但我们现行的课程设计、教材编撰是按一个学期32个学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段进行准备,一套教材可能要教好几年。这种课程设计很难跟上人工智能的发展。

  此外,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赋能千行百业,这就需要跨学科的人才,意味着现有的评价准则、科研组织、科研项目、实践教学、培养体系都要发生变革。

  北京中关村学院是北京市探索领军人才培养的新尝试。围绕这个机构,北京市还成立了一个新型研发机构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旨在协同培养人才。

  针对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特质,北京中关村学院倡导8-12学时的前沿学科,刘铁岩说,希望年轻的学者能学会某一研究方向的快速迭代。

  此外,中关村学院重构“导学”关系。刘铁岩解释说,人工智能领域对学科交叉要求非常高,一名学生只跟一名导师的学习模式很难应对纷繁复杂的AI世界。所以北京中关村学院的模式是,为一组学生设置一组导师,建立多对多的“导学”关系,导师团里有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在北京中关村学院,没有学科,只有项目,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

  北京中关村学院鼓励学生三五成团,向学院提出自己的设想。一旦这个设想被专家团评定通过,这组学生就会得到一定的科研经费和算力支持。张博雅就正在经历这样的跃升。

  在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上,宣布成立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未来还有望成立产业人工智能学院。刘铁岩希望能形成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技术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链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找到好苗子,同时也能真正赋能千行百业。

  北京市正在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集聚地,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也释放了多项育才计划。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宣布牵头发起“智星行动”,为青年人才提供更丰富的创新资源、更优质的创业环境,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和产业蓬勃发展。

  “智星行动”的首要任务是对青年人才“早发现”。据介绍,项目将打破常规的评价选才模式,彻底摆脱“唯帽子”筛选的模式,构建多渠道的青年人才发展发现机制,通过青年基金项目、国内国际高校院所一线专家推荐、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重点项目等多样化的途径,赶早一点、宽松一点、跟进一点,及时发现和支持青年人才,帮助青年人才勇攀人工智能的高峰。

  “智星行动”也将实现对人才“广覆盖”,针对不同阶段的青年人才开展梯度化培养。对10岁以上的潜力青少年、20岁左右的青年人才、30岁左右的青年学者都有不同的培养路径。该行动还设计了一套保障体系,从算力资源、高质量的行业数据、高效的模型开发工具,到丰富的场景验证环境和全面的创业指导服务,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覆盖。

  北京市海淀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热土。该区区委书记张革说,海淀区紧盯清华“姚班”和北大“图灵班”等人才,打造青年智能体,同时设立青年创新基金,支持创业团队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在本次论坛年会期间,海淀区推出“中关村AI北纬社区”,入驻企业可享受优质产业空间最高3年房租减免,大幅降低青年人才和小微企业的创新成本,“让科学家专注创新,让创业者轻装前行”。

  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产生系统性、深层次影响,必须提前识变、主动应变,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他说,面对智能时代新的人才需求,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师生智能素养提升、教育系统规模应用和前沿应用技术攻关,着力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