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软件学院为精准育人才作示范

编辑:天天培训 人气:1
原标题:精准育人才 提升“软”实力——示范性软件学院为高教改革作示范

2025年04月16日08:39 | 来源:科技日报

在战略机遇与历史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走出一条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之路,是解决软件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所在。近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主办的“深化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理事长卢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使命在于培养特色化的软件人才,实现关键软件技术突破,构建领域软件产业生态。“我们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卢苇强调。

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卢苇回顾了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2001年,我国成立了全国首批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并出台一系列针对示范性软件学院发展的政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软件工程被列为一级学科。

卢苇表示,这些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作示范,为建设我国软件产业强国育英才。20年来,示范性软件学院输送了25万名国家和产业急需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其中包括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的鸿蒙操作系统首席专家陈海波等人。

2020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要求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特色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形成一批示范性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公布的首批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卢苇介绍,该学院定位明确,致力于培养智慧交通领域特色化软件人才,支撑国家智慧交通行业转型升级,满足软件国产化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只要一看我们的课程,就知道这是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课程。”他说。

北京交通大学在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径,成为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行者。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最大特色是软件工程与交通运输的交叉融合。目前,该学院已成为中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交通领域企业的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了智慧交通领域的软件人才生态。

办学存在两大难题

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组织专家对全国首批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给出了一份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成绩单”。

调研发现,当前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办学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参与度不足。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强调产业导向,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然而,部分共建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企业参与育人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学院的校企合作还流于形式。

针对这一问题,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郑江滨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应该匹配供需关系,建立伙伴关系,合作要具备深度、广度和密度。“我们搭建三方共赢机制,让学生、学校、企业都能从中受益。”郑江滨以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表示,三方共赢即三方联动、双师协同、资源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共生共荣。只有实现共赢,合作才具备可持续性。

具体来说,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以学生获得软件开发全周期实战体验为导向,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为原则,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思维。在学生实习时,学校以提升学生对软件工程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能力为导向,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研发工程项目。在科研方面,学校以大型工业软件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以系统科研训练为依托,建设校企硕博联培专班,校企共育工业软件复合人才,产教融合攻关核心技术瓶颈。

另一方面问题是毕业生前往软件特色领域就业的意愿和动力不足。这些特色领域需要软件人才,但相比国内一些互联网大厂,其薪酬吸引力有限。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邢薇薇说,为破解这一难题,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该学院注意将“软件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融入每一门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智慧交通领域关键软件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此外,一系列的实习和实训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交通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探索人才培养新路

新时代如何培养软件人才?卢苇表示:“软件工程人才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做出来、训出来的。”

“我们构建了‘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螺旋式提升的实训体系。”卢苇介绍,如今,学院与中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设计了9个实训项目。其中,6个课程实训分别贯穿6个学期,另外3个综合实训则在每个学年结束后进行。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学生们在实训平台上完成智慧交通领域的小组项目,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在最后一个学年,学生需前往智慧交通领域的软件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并承担项目研发任务。学生要从实习的研发任务中提炼毕业设计题目,提出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国产软件开发工具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积极拥抱最新的AI技术,也是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教学方面创建了“数智赋能、精准导学”的教学范式。24小时AI助教被引入教学,为学生提供课堂智能答疑服务。AI学伴拆解知识点,结合学生学习轨迹,智能推荐微课视频、案例库、电子课件等多模态在线学习资源。AI学伴还能结合知识图谱分析教学行为数据,实时识别学生知识薄弱点,动态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并在学生碎片化学习时段智能推送针对性练习。

AI时代的教学方式,也是郑江滨思考的重要内容。郑江滨表示,AI给软件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以往课堂上的内容主要侧重于AI赋能,主要是AI原理和生成AI的技术。而如今,不仅要讲解AI原理,还要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应用AI的能力,要求学生深入理解AI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运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创新。“要用‘软件+AI+X’的理念,让学生成为AI时代领域软件生态的构建者。”郑江滨说。(记者 张盖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