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中的立德树人与青年成长路径观察
2025/07/02/09:22:41 来源:中国青年报
自2003年启动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成为国家人才支援战略的重要一环,更化作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与立德树人工作的鲜活载体。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青年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疆,用汗水浇灌基层的希望,在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完成自我蜕变,生动诠释了“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深刻内涵。他们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西部,在艰苦奋斗中淬炼出最耀眼的光芒。
一、坚定理想信念,以青春之我筑牢精神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的“灯塔”,是引导其走稳人生之路、承担时代使命的精神支柱。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容易“缺钙”,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与方向感。
在大学生群体中,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将信仰扎根于人民立场,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题。西部计划恰如一堂生动的“实践课”,通过“把课堂搬到祖国大地”,让青年在“沉浸式”社会实践中逐步完成理想信念的构建与升华。青年志愿者们走进高原牧区、沙漠乡镇、边境学校,从被动接受理论教育的“学生”,转变为亲身体验社会实际的“参与者”。他们在与人民群众的深度接触中,深刻体悟“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内涵。这种贴近人民、贴近时代的工作环境,正是理想信念生成与巩固的沃土。
谈海玉的故事便是其中的生动写照。她十九年如一日扎根西藏那曲,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科室主任、心理咨询师。她的理想不再停留于“做一个好医生”,而是转化为“做西藏人民的好医生”。她的经历深刻地告诉我们:坚定信念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解决问题、面对挑战中自我建构的精神选择。正是在这些真实、艰难但充满温度的情境中,青年从“为自己找方向”转向“为国家谋未来”,实现了从个人愿景到公共使命的价值跃迁。
西部计划引导青年走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人生理想”的道路,这种引导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信仰与行动的统一来实现。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累计选拔5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2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支医、支教、支农、社会管理等志愿服务,广大志愿者在服务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融入日常岗位工作,在服务群众、建设基层的过程中找到了信仰的着力点与奋斗的落脚点,从而在思想上站稳脚跟,在人生方向上把准航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当代青年唯有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才能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书写无悔青春。
二、锤炼意志品质,以人民为师淬炼坚强本领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而真正的“行”源于具体实践,尤其是在复杂、艰苦但富有教育价值的环境中,越是艰苦处,越是见精神。西部计划正是这样一个“大课堂”,它将青年放置于社会最基层、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让他们在“问题—反思—成长”的循环中实现意志品质的深度淬炼与精神境界的持续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西部计划提供的真实情境,正是锤炼青年精神意志和品德素养的现实土壤。
服务地的环境往往条件艰苦,不少志愿者初到岗位时既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挑战,也要应对工作中的重重困难。那曲高寒缺氧,冬季气温常低至零下40摄氏度,生活极为不便;边境语言不通、交通不便,协调各方事务耗时耗力。这些现实问题不仅是挑战,更是青年意志成长的“活教材”。在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过程中,志愿者们锤炼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品格,也逐步树立起“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这不仅是意志品质的提升,更是精神格局的拓展——从畏难退缩到迎难而上,从个人奋斗到服务大局,青年在实践中完成自我超越。
在实践中,青年不仅要应对工作任务的复杂性,还要学会与群众沟通、跨文化协作,以及在资源匮乏条件下统筹创新。这些能力的获得,远比课堂上传授更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李飞医生服务伊犁二十年,在与群众、同事、体制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民至上、服务第一”的职业信条。他说:“只有在挫折中沉住气,才能在服务中找到坚持的意义。”他的经历深刻诠释了志愿初心与医者仁心的统一,也展现了志愿服务对青年精神的深层塑造。这样的故事在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中比比皆是。他们以人民为师,向实践求知,在一次次挑战中锤炼本领,在一次次奉献中升华境界。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用实际行动说明,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追逐个人梦想,更在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淬炼品格、绽放光芒。
三、搭建成长平台,以服务之行实现人生价值
西部计划为青年搭建起一个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广阔平台。在这一平台上,青年可以将自身的专业所长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将个人成长的目标与肩负社会责任的使命有机统一。这种融合并非形式上的叠加,而是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实现的一体化锻造,使青年在服务中发现自我、在担当中塑造人格。
西部计划项目覆盖教育、医疗、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多领域,为青年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空间,使他们得以“带着问题去、揣着体悟回”。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不仅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更积累了宝贵的基层经验,为今后参与国家治理与公共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在实践中,志愿者们需要独立承担项目管理、群众沟通、政策宣讲等多重任务,不断挑战自我边界,锤炼协作精神、提升组织动员能力和政策理解力。这种高密度、综合性的任务体系,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青年社会化路径,使其在多维度压力中成长为“既接地气、又有大局观”的复合型人才。
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塑造了一种“责任驱动型”的职业选择观。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单纯以薪资、地位作为职业判断标准,而是更加关注职业的公共属性与社会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种以“做有意义的事”为导向的价值选择,是新时代青年人才应有的精神气质,也契合国家发展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迫切需求。
与此同时,志愿者通过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结,建立起“我与国家同行、我与人民同在”的身份认同,正是“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的生动践行。他们不再仅仅是“支援者”的外来角色,而是逐步转变为精神上真正“生根”的建设者与陪伴者。不少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主动选择“留下来”,将短期支援转化为长期奋斗,在西部大地上安家立业、持续奉献。他们的选择,标志着“人才下沉—扎根发展”的志愿逻辑正在从个体行为转化为制度性力量,为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二十余载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西部计划不是青春的“间歇号”,而是成长的“加速器”;不是人生的“中转站”,而是梦想的“出发点”。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用行动证明:青春的底色,因服务而更加厚重;成长的价值,因奉献而更加闪亮;立德树人的目标,因西部计划而具体可感、生动可循。
展望未来,西部计划仍将是连接青年与国家的桥梁,是青年在磨砺中成长、在奋斗中成才的重要平台。当更多青年选择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自我,他们必将在火热实践中锤炼信仰、成就理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写下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作者张晓红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论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马若雁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