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08:28 | 来源:光明日报
白天在车间工作、晚上视频听课,正在福建开放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读的曾小波把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每门课结束后还有在线考试,必须学扎实!”年少就进入社会打工的曾小波,曾一度因学历不高而自卑。为了提升自己,他先后报名了福建开放大学的专科、本科课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以致用,明显感觉到技术水平提高了。”从中专毕业的车间技术员起步,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一名拥有本科学历、技艺精湛的工艺工程师:“学习真真切切改变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求学,圆梦。从今年开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同曾小波一样从车间走入校园,实现学历与能力的双提升——前不久,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 推进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立足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面向产业工人提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到2030年,打造不少于300个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项目;资助不少于300万名符合入学条件的产业工人,其中农民工不少于200万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日前表示,“要以更有力的改革举措、更强大的政策合力破解产业工人知识更新不及时、技能培训资源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成本高等问题,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落实。”
拓展培养对象范围
在制造业深耕30余年,上海工人张晓东早已是别人眼中的“老师傅”。可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他愈发意识到,仅凭经验已难以应对工作挑战。得知上海工匠学院开设面向产业工人的学历班后,张晓东决定报名深造。几年求学时光,他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工匠导师带领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电炉摇架平台齿条复位方法”改进方案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
令人欣喜的是,为了响应《意见》要求,该学院新一届工匠学历班拟招生200名学员,名额比首届翻了一番。“工匠学历班让我学会了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从‘动手’到‘动脑’的转变。”前不久,这位“老师傅”毕业礼成,信心满满地投入新的工作之中。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教育部与全国总工会就启动求学圆梦行动,助力农民工学历素质提升。截至2024年6月,全国各级工会累计投入11.17亿元专项资金,资助240多万名农民工实现学历与能力提升。
《意见》出台是由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四部门共同发力,这进一步增强了部门协调力度,同时拓展了培养对象范围,实现了培养对象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扩展。
推动学习成果认证转换
求学圆梦的心愿热切,但现实中,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内容与需求不匹配、相关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困扰着产业工人的学历提升。不少工人反映“工作太忙,学习时间很难保证”,还有人表示“拿了学历,对工作发展没有太大帮助”。
“目前,汽车行业在员工培养方面有了一定基础,多数企业建立了内部培训机制,并通过校企合作、线上平台等方式探索多元培养路径。但政策知晓度和重视度在不同规模、效益的企业间还存在差异;培训资源投入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效衔通、学习成果向岗位能力的顺畅转化机制仍需完善;部分工人对学习时间、经济成本、生产任务等方面存在顾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徐念峰毫不讳言当前的问题所在,“这些正是深化改革、推动求学圆梦行动走深走实需要聚焦破解的关键点。”
记者注意到,针对以上问题,《意见》不仅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还更加强调学习成果的认证转换。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意见》明确要求,打造适合产业工人特点,线上线下结合,支持产业工人灵活多样学习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校企要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强化思政教育,突出理实一体、工学一体培养,积极探索联合培养、送教入企、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在推动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方面,《意见》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与转化标准体系,推进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企业认证证书等成果转换和互认等,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加畅通的学习与成长通道。
此外,在加强学习阵地建设、丰富教育资源供给等方面,《意见》还要求充分利用工会职工服务阵地、行业企业职工培训设施,办好企业内设培训机构,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产业工人教育特色专业、特色项目等。
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
在陕西,今年有300万元资助金助力产业工人“充电”,为3000名产业工人按每人1000元进行一次性资助;在黑龙江,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24个专科专业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本科专业课程供产业工人自主选择……记者注意到,《意见》落地后,各地近期相继发布推进方案,真招实举不断。
教育系统该如何精准发力,将《意见》更好地落在实处?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高校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技能人才培养与传统高校的学科教育不同,其核心是开展基于工作而不是基于知识的学习,遵循职业能力发展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系统化原则开展教学。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专门的教学组织和合理的教学设计,这只能在‘实践共同体’中实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志群表示,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不但要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还要帮助学习者养成职业素养,实现职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内化。”
畅通“学历+技能”“技能+技能”多种通道,用更多样的培养方式让产业工人有的学,通过构建“产业+专业”“车间+课堂”一体场景,用更灵活的培养模式减轻工学矛盾、让产业工人学得了——这是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积极探索。“一是量体定制、送教上门,将产业工人的学历继续教育与培训直接带到产业园区、工厂车间,提供菜单式课程、清单式服务,更好平衡‘工’‘学’安排。二是岗课融通、课证融通,开启‘课证融合、学分认定’机制,除了产业工人的在校学习成果可以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予以认定以外,其在工作场所的工作经历可以直接认定实践课程学分,相关技能证书、行业竞赛经历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等值、互认为相应的课程学分,充分体现‘工’‘学’一体。”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陈夙说。
建立健全学历与能力融通培养体系,也是院校探索的重要方向。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李松介绍,该校将结合国家资历框架研究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产业工人学习成果转换标准体系,为产业工人开展学历与技能互认互换服务。该校支持将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工作经验经历、企业内训、竞赛奖励等多种类型学习成果转换成学历教育学分,打通产业工人学历和技能的贯通培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除了以上诸多探索外,教育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测评估,“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参与院校的质量评价机制,适时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和满意度的跟踪调查。要及时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做法,积极培育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项目”。
(记者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