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从根 2025年07月08日08:36 | 来源:光明日报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是供给方,学校是培养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政府则是调控方。充分利用暑期冲刺窗口机遇实现高质量就业,需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统筹协调稳岗位
充足的岗位资源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前提。为抢抓暑期冲刺窗口期,助力更多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各地政府多措并举,指导用人单位持续扩容就业“蓄水池”。
政策性岗位进一步拓宽。国家层面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持续推进。以西部计划为例,2025年预计新招募人数达5万人。同时,国家明确要求各地于8月底前完成事业单位面向2025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地方政府也在不断推出特色岗位,如北京设立了乡村振兴协理员,四川招募新型领域党建工作人员等。
市场化就业岗位不断拓展。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吸纳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各地政府加大对企业岗位的挖掘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落实一次性扩岗补助、社会保险补贴、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一系列举措,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例如,浙江省规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的企业、社会组织,按每招用1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执行至今年年底。
高校多措并举促就业
在诸多就业优惠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岗位供给逐步扩容,但要实现人力资源供需匹配,仍需高校精准发力,做好“加”“减”“乘”“除”法。
做好“加法”,拓展就业资源。高校需转变毕业生“稳定优先”“专业对口”等固有的传统就业思维,引导毕业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市场需求,调整职业规划,积极参加短期就业指导和岗位技能培养,实现早就业、就好业。同时,高校应聚焦就业市场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特别是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就业要求,充分利用行业师资,组织毕业生主动参加“微专业”或培训课程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竞争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学校领导带头走、机关部门一起走、基层学院全员走”的多维走访体系,深入挖掘科研、校友等各方面资源,形成校企合作机制,拓展就业市场。
做好“减法”,破除就业障碍。高校可通过成熟的数智化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提高人岗匹配效率,实现从“人找岗”到“岗找人”的转变。近年来,公共就业AI数智人已成功为大量高校毕业生精准匹配岗位,其问题解答准确率高,大幅节省了求职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高校还应积极引入AI面试亭等智能就业辅导设备,通过海量岗位模拟与实训系统,训练学生面试技巧,提升面试成功率;要加快推进本校就业岗位信息与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互联共享,确保毕业生及时获得有效岗位信息,切实减少求职过程中的消息延迟与无效投递。
做好“乘法”,持续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创业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路径。一人创业成功,能够带动一群人就业。高校需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的创业扶持政策,积极联络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创业带头人。要设立并完善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园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办公场地,积极利用各地优惠政策,帮助创业毕业生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全流程、全链条的支持保障。
做好“除法”,精准拆解堵点。高校应不断健全就业帮扶机制,聚焦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学生等重点群体,压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对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困难毕业生,建立实名帮扶台账,精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意愿及帮扶需要等信息。直面“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针对文旅、物流等行业性季节需求,协同各方构建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高校和行业企业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实施错位供给,加快输送人才。破除离校即断线的工作思路,持续开拓市场性岗位,挖掘校友等资源,确保岗位信息持续更新,竭力为毕业生提供连续、系统的就业指导。
各方协同抓落实
打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各方形成合力、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深化多方联动机制。就业工作既非高校的“单行线”,也并非政府就业部门一家的工作,而是一项涵盖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方主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应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推动教育、人社、工信、财政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政策合力。政府、高校、企业等均须认真制定“百日冲刺”工作方案,抓紧调度部署,紧盯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实施,加快工作进程,推动举措落地。
落实惠企政策。政府制定的惠企就业政策落地,可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政策执行部门应平等对待各类企业,确保各类企业都能受益,并简化审批流程,减轻企业行政负担。同时,还应及时落实招聘应届大学生可以获得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政府应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应用,创造各种就业机会。
加强政策宣传与就业引导。充分利用“政策宣传月”契机,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维度宣传矩阵。通过课堂宣讲、专题讲座、直播互动、短视频传播等多种方式,把扩岗补贴、社保减免、创业扶持、职业培训等优惠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让毕业生会用、敢用、愿用。
完善就业监测与数据治理。高校需严格落实去向登记制度,审慎核查就业材料,防范“被就业”“花式签约”等现象。地方教育部门应组织开展就业数据专项审核与业务培训,提升就业信息统计与监测水平,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可应用。同时,应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针对离校未就业群体持续开展跟踪服务,实现就业服务不断线。
(作者:严从根,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执行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