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5-08-02 11:43: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之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如何打通终身教育“最后一公里”,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近日,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交流培训会上,天津、黑龙江哈尔滨、湖南长沙、浙江宁波、江苏无锡、云南保山、浙江长兴、甘肃兰州8个城市分享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
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数字学习新枢纽……从8个城市的探索中,我们可以一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打造家门口的学习阵地
在浙江长兴县的水口乡,茶农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村文化礼堂学习电商直播;在天津宝坻区的养老中心,老人们下楼即可参与社区学堂的智能手机培训……如何让终身学习服务延伸到每一个社区、村庄?各地的答案是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在浙江长兴,镇街社区学校、村社市民学校全覆盖。228个行政村,村村有文化礼堂,年均开展活动超过千场;3所县级老年大学、15所镇街老年学校、269所村社老年学堂,初步构成“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
在兰州,1个社区大学、8个社区学院、102个乡镇(街道)学习中心和640个村社学习点,为全民创造了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除了构建纵向衔接的终身教育办学层级,各地还努力促进各类学习资源横向融通。
天津建立高等院校与各区联动机制,229个“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实现16个区全覆盖,使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社区,与社区居民“零距离”。哈尔滨教育局与妇联合作,将2696个家长学校纳入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整合资源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当终身教育服务延伸到社区、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有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场景。
数智赋能大规模个性化终身学习
在数智时代,“泛在可及”不仅指学习资源在物理空间的可达性,更强调与学习需求的精准匹配,实现“我要学”和“学我要”的有机融合。
“甬学通”小程序是宁波正在构建的“一站式、全方位”全民数字学习新枢纽。在“甬学地图”上,全市1875个教育机构实现一图导览、一键导航,1200多门精品课程和10万+微课资源可以在线报名学习,并自动完成学分认定与学习积分结算,市民通过手机即可实现“找场所—选课程—报班—认证”全流程。
此外,宁波还构建了覆盖政策引领、多方协同等六大维度的城市学习力评估体系“甬学指数”,平台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动态生成区域学习发展指数,为资源调配提供精准依据。
在长沙,“人人通”平台整合教学、管理、评价等40余个核心业务系统,汇聚了超10亿条学生成长、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数据,形成全域教育大数据资源池。“长沙终身教育学习网”拥有超万门线上课程资源,实名注册人数逾58万,访问学习次数逾6900万。
无锡上线“锡慧在线”智慧教育平台、“无锡学习在线”终身学习平台,打造“锡学通”“锡青夜校”“锡银学堂”等应用场景,“城市云端学校”正在成为现实。
让学习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如何将终身学习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各地进行了不少探索。
无锡每年发布“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覆盖323个工种;今年联合18所高校院所打造“产业实训学院”,推动校企学分互认;持续推动企业开放技术场景,支持青年“揭榜”攻关。
以咖啡闻名的云南保山结合咖啡文化特色,在咖啡馆等场所打造阅读情景体验区,同时以本土著名思想家艾思奇为文化符号,推出“思奇阅读”品牌活动。
浙江长兴紧扣地方发展需要,推出“一镇一品”项目,创新乡村社区教育发展。比如,在“全国苗木之乡”泗安镇开展花木技能培训,全镇苗农每年增加收入2亿元;在“全国电炉之乡”林城镇开展“焊接技能培训”,培养5000多名电焊高技能人才。
兰州突出打造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县域特色三类特色项目,推动终身学习与就业促进、生活需求、基层发展深度融合。
当前,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已达126个,随着更多城市加入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愿景正逐步照进现实,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