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5-08-02 11:43: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暑假送孩子去研学旅行,孩子回来就说‘好玩’,但问他学到了什么,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北京家长李女士的困惑,折射出当前暑期研学旅行“游而不学”的普遍痛点。
作为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暑期研学旅行正处于从“野蛮生长”迈向“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如何破解供需错位,实现游学融合,筑牢安全防线?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安全问题放第一
“交通、住宿、医疗,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这是家长在报名暑假研学游时最常说的话。
安全始终是研学旅行的底线要求,而保险覆盖不全、应急预案形同虚设,甚至网络暴力、心理创伤等非传统风险,都考验着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
“暑期研学旅行安全需要学校、机构、家长、社区‘责任共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新瑞指出,研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建立从策划到应急的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家长在给孩子报名暑期研学活动时,要选择资质齐全的机构并签订明确协议。
行业规范的建立同样关键。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编写的《研学旅行安全工作规范》为行业提供了专业指导。目前,已有多地陆续成立研学行业联盟,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实行市场退出机制。部分省市还开发“研学旅行安全管理系统”,实现行程轨迹实时监控、健康数据即时上传、应急资源一键调取,用技术手段筑牢安全防线。
避开“打卡旅游”陷阱
“像跟团游一样赶路,讲解内容课本上都有。”上海初中生王同学刚结束了暑期研学旅行,但他对“重游轻学”的形式不太满意。
当前,不少暑期研学旅行沦为“变相旅游”,学生反馈“只为打卡”,家长直言“看不到知识迁移效果”,游与学的割裂成为研学质量提升的最大障碍。
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副理事长杨培禾看来,优质研学旅行需包含研究性学习、广泛性实践与旅行体验3个关键内容。提升暑期研学旅行质量,关键要在“研”上下功夫。以西安城墙研学为例,专业设计应包含“观察城墙特点,探究城墙功能,思考特点与功能间关系”,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能力从多方面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深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某研学机构的贺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在南京长江大桥研学旅行中,正在刷漆的工人告诉学生们:“我刚刚参加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现在又有幸参加南京长江大桥的大修工程,等我老了干不动的时候,回想起年轻时为祖国的桥梁建设出过力、流过汗,我觉得我这辈子值了。”学生们深受触动。可见,好的研学旅行就是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成长。
选择项目要“精准匹配”
“暑期研学团里孩子们的年龄差快6岁了,大孩子讨论的内容,我家娃根本听不懂,只能全程在旁边发呆。”家长刘女士满是无奈,她选的这款暑期研学旅行产品既没有设置报名年龄限制,也没有区别设计课程内容,导致低年级孩子难以跟上节奏。
杨培禾认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对其的要求也应不一样。
“家长在选择暑期研学旅行产品时,需要考虑行程及课程设计是否符合孩子现阶段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专委会名誉理事长陶礼光表示,“还要注意产品设计中是否加入了参与式体验环节,可以让孩子深度体验参与。”
目前,随着研学市场的发展,已出现部分“精准化产品”。如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定制化研学旅行方案,重在感官适应训练和互动游戏设计;某公益组织推出的“城乡学生研学交换计划”颇具新意——城市孩子走进田间学农耕,记录作物生长周期;农村孩子走进科技馆,借助VR技术体会宇宙的奥秘,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家长们一定要认清‘唯价格论’的误区,依据孩子自身特点,选择契合他们实际情况、能激发其内在兴趣与潜能的暑期研学旅行产品,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某研学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