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08:46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年轻人唐磊和中国青年杨皤的相识,着实有点“非比寻常”的意味。他们共同在中国曲艺之乡——天津求学,同样热爱相声,凭借一段名为《非比寻常》的原创相声作品一起拿下了“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大奖。
这段经历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学传媒的杨皤成了一所高校的曲艺系教师,而唐磊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马达加斯加语。两个人都渴望用年轻人的方式和相声独特的表现手法,让传统艺术在当代青年心中真正地活起来、火起来。“我愿意用相声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爱打快板的唐磊说。
大学校园掀起相声热潮
作为我国大学生相声赛事的最高奖,“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每两年一届,今年是第五届。据马季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伯苓介绍,2017年首届展演在马季先生家乡宝坻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以及泰国、越南、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100多所大学的学生踊跃参加,累计征集作品千余件,其中近700件是原创作品,“今年的作品征集将于8月下旬截稿”。
让张伯苓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马季杯”给年轻人打造的舞台,诞生了一批反映时代、讴歌生活的精品力作,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曲艺人才。
国际说唱艺术联盟主席、马季艺术研究会会长姜昆出任历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组委会主任。他清楚地记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向外界介绍北京时,谈到了中国传统的京剧和相声。
“这让我们所有的相声演员都欢欣鼓舞,我们相声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姜昆说。他回忆,当时大家有一个共识,“相声需要新人,需要新作,我们火热生活中的欢乐喜悦、困惑踌躇,这些反映中国社会前进面貌的内容,都应当出现在相声作品中。”
当年,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华曲艺学会、天津市文联、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天津师范大学等共同发起创办了“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一经亮相便引起了极大反响。
自小爱听相声的杨皤坦言,参加首届展演成了“大型追星现场”。姜昆现场听了杨皤创作表演的相声后,主动加了他的微信,欢迎这个年轻人随时跟自己交流切磋。随后,杨皤又见到了许多相声界的名人前辈,比如马季弟子、著名相声演员王谦祥、李增瑞等。“他们对年轻人都特别关照,从文本设计到表演技巧,倾囊相授。”杨皤觉得自己“来对了”。
和杨皤一样,每一个进入决评的大学生团队,都会得到评审专家团队的精心指导。“有的作品起初比较稚嫩,一看底子不错,我们就帮着他们做。”文化和旅游部专家、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说,从打磨修改文本,到强化相声技巧,都是“人对人、点对点”指导,几乎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今年6月,宝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占岭牵头与组委会专家学者分别带队赴全国8个省份调研,与80多所高校的相声社团、大学生相声爱好者面对面答疑解惑、征集作品、发掘人才。所到之处,年轻人对相声的热情超乎大家的想象,“现在大学生特别喜欢相声,很多大学的相声社团活动非常火爆”。
李治邦认为,相声热与近年来传统文化“潮”起来有很大关系,“昆曲、京剧热,汉服、唐装火,相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
关注时代脉搏传承“清新之风”
不同于其他相声赛事,这个专门面向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相声舞台,除了要给大家带去欢笑声,还致力于能给时代留下回响。
受生活阅历所限,起初大学生的作品题材大多来自校园生活,较少关注社会时事,题材比较单一;一些年轻相声演员风格大体相近,表演手法单调等。“这些都需要正确的引导,”李治邦说,传统艺术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得把精华教给年轻人”。
李治邦分析,马季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生活,十分接地气,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尽管相声以讽刺见长,但马季总能在讽刺中折射时代精神,在歌颂中褒扬正能量。
李治邦希望年轻一代传承这种“清新之风”,“讽刺但不庸俗,关注时代脉搏,注重艺术修养”。
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近年来,一批创作表演俱佳的青年才俊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关注主播带货、电信诈骗等身边的社会热点,也关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越来越多沾满烟火气、泥土味儿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
著名相声演员李增瑞评价这些大学生,“不但能演,而且能创作,写了很多新作品,给相声注入了新的血液,为相声跟上时代、融入生活作出了很大贡献。”
很多年轻人从这里走向了更大的舞台。“‘马季杯’的影响力、号召力、传播力持续提升,已成为全国校园曲艺文化标杆性品牌。”第五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组委会副主任,宝坻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雪娜说,“参赛者中能人辈出,有的入围了全国小品曲艺大赛,有的上了央视,有的被国家级专业院团招录,还有的跨界创业进军文化产业,一大批年轻人的成长,有力推动了新时代相声艺术的传承创新。”
年轻人用相声的方式讲中国故事
天津是相声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这里走出的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相声名家。杨皤注意到,如今的相声听众和爱好者都日趋年轻化。不少年轻人下班后到茶馆、剧场兼职相声演员,乐此不疲。
“马季杯”参赛者中不乏清华、复旦等名校的高学历人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石羚获得了首届“马季杯”的创新才俊称号。研究生毕业后,他入职央媒成为一名评论员。他说:“马季用相声作品来记录时代,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生活、记录时代、体会人民所思、所想。”
从一名相声爱好者到高校教师,身份的转变也让杨皤思考,相声能不能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认为,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活泼生动,也易让大家接受。
“好的作品能够教人向上向善。”他认为,马季先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反映国家发展的大背景,小人物的故事更易拉近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产生共鸣。他常鼓励青年学生,用相声的方式讲好年轻人的身边事、眼中事,而讲好一个个当代青年的故事,就是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姜昆有个出名的“洋徒弟”大山,因为相声说得好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也成为中西文化使者。这些年,“马季杯”也培养出许多“洋弟子”。来自肯尼亚的孔爱凯是天津师范大学一名博士留学生,参加“马季杯”成为他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起点,他计划从事中肯文化交流工作。“我在中国相声的幽默和智慧中,学会了中文,爱上了中国。”孔爱凯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06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