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08:29 | 来源:光明日报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6年8月2日,在被押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自知生命将至尽头,于是要来纸和笔,为心中最挂念的幼子写下了绝笔信。
字里行间,既有作为母亲的万般柔情,更有作为共产党员的千钧坚毅。
如今,原件虽已被日军销毁,但“宁儿”陈掖贤亲手抄录的这封家书,静静躺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橱窗中。字字泣血,力透纸背。
“宁儿”陈掖贤,后来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成为该系的第一届学生。“奶奶如果知道,她的宁儿会在具有伟大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完成大学教育,她的遗憾一定会化为释怀!”赵一曼孙女陈红说。
“我第一次真正读懂‘信仰与责任’的重量,就是从赵一曼烈士写给儿子的绝笔信开始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沈明辉,是家书博物馆志愿讲解团队的一员。“每次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时,我总能捕捉到参观者眼底藏不住的动容,而这份触动又会与我心底的澎湃交织在一起。”
“从前,我只看到信中‘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深情;现在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实行’,是党员对党的号召最坚定的响应,是一代代有志青年前进的方向。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需要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沈明辉动情地说。
在人大家书博物馆,珍藏的不仅有英雄的绝笔,也有无数普通战士在烽火岁月里的朴素心声。今年,著名作家、《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将写于1944年10月26日致父亲的一封信,捐给人大家书博物馆——
……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您不信,我姐姐会告诉您现在形势是多么有利。
“这封信,纸已发黄,字迹稚拙,内容简略,可能还有错别字,但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位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徐光耀说,“后来,我走上了文学道路,写抗战题材,我把它当作一种使命和责任。在《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冷暖灾星》等作品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战必胜信念和家国情怀是贯穿始终的精神要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研究中心主任张丁从事家书搜集、展览、研究工作已有20余年。在他看来,与其他时期或门类的家书相比,抗战家书更具历史感,让宏大而壮烈的抗战历史多了一份血肉与细节,字里行间满溢的家国情怀,感动了读者和观众。
“随着家书征集数量不断增加,与抗战有关的家书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八路军、新四军的家书,还有商人、职员、学生等各阶层的家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14年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可以说,这些家书组成了一部中国人民抗战的心灵史。”张丁表示。
这份心灵史,正成为滋养新一代青年的精神源泉。今年,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新生开学典礼,陈红也被请到现场,为青年学子送上开学寄语。“今天我站在父亲曾学习奋斗过的地方,也想将这些话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希望你们在英雄先烈事迹中汲取力量,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沈明辉对此感受颇深:“‘青年人,到哪里去’?从抗战时期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都在用实际行动回答这一问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这也让我的信念更加坚定,把专业所学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哪怕只是做一些微小的事。”
“抢救保护好抗战家书,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张丁透露,未来家书博物馆将利用互联网和AI技术,开发有针对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形成学校的金课品牌。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大中小学生到家书博物馆现场上课,近距离感受家书的力量。
(记者 晋浩天 王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