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 蝶舞新章:中央戏剧学院话剧《梁祝》的破茧与绽放
2025/04/25/11:07:40 来源:新华网
2023年10月23日,话剧《梁祝》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剧场中心镜框式舞台剧场首次上演。话剧《梁祝》以追求爱情与自由为主题,精心构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充满传奇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他们纯澈的同窗情义和为追求自由爱情而抗争的不屈精神。该剧由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陈小玲担任编剧,导演系党总支副书记李珊担任导演,舞台美术系教授刘杏林担任舞台设计。
传承经典:在传统故事里挖掘时代新韵
《梁祝》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这次中央戏剧学院的创作团队没有简单地重复。编剧陈小玲说:“这个故事历经千年依然动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和现代的连接点,让经典在今天焕发出新的光彩。”于是,创作团队把目光聚焦在“草亭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再相会”“化蝶”这些核心情节上。
在“草亭结拜”这场戏里,一场小雨让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草亭相遇,一问之下两人同样前往灵山书院拜师。雨过天晴,彩虹挂在天边,祝英台爽朗道:“既然我们同去灵山书院,你与我哥哥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如我们结拜为兄弟吧。”两人对着天地,郑重地拜了下去。这一拜,不仅是同窗情的开始,更是两个灵魂相互吸引的见证。
《梁祝》力图在舞台上营造中国式诗意之美,人物台词大量地运用诗歌和典故,并安排歌队进行重复阐释,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在场观众无不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该剧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马文才与祝父、祝母作为社会环境的压迫力量,始终强调女子的依附地位。梁祝二人的爱情,既是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困境的主动反抗,催发着现代人敢于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完满的勇气。
创新表达:融合多元艺术的舞台新探索
为了让《梁祝》在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创作团队大胆创新,融合了戏曲、舞蹈、话剧等多种表演形式。
“化蝶”无疑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舞台上,灯光渐暗,两位舞者开始了长达三分钟的不间断舞蹈。他们的身体时而相互缠绕,时而分开舞动,与周围变换的布景相互呼应。随着音乐的激昂,白板上的画面从竹林、梅花逐渐切换到“庄周梦蝶”的雕版面,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奇幻的氛围中。演员高梓峰讲到,梁祝故事最后的呈现是“化蝶”,所以在具体的演出中,话剧《梁祝》去掉了“坟墓”这一具象化的概念,而更多地运用舞美的转换,用蝶来展现出二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在声音设计上,《梁祝》将中国传统民乐作为主要配乐,配合剧情的推进,或哀婉缠绵,或优美流丽,或急促紧张。在实现声音能量的平衡的同时,该剧大胆突破传统的框架。在整体以民乐为基调的前提下,该剧又在“打蹴鞠”这一场中创新性地使用摇滚电子乐,音色的改变给现场观众带来听觉上的新鲜感。
整个舞台风格简约而凝练,呈现简单的几何形布局。从空间上看,四周是裸露的剧场,红框、三色小球等具有象征意味的舞美道具布置其间,以一种抽象的方式为观众留白。在多媒体的配合下,舞台上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营造出含蓄浪漫的意境,追求一种似物非物的神韵和简洁的风格。
“我们在排演这个剧目时,采取了中国诗意美学的方式,采用极简的布景,用戏曲、舞蹈以及话剧表演等多方位融合的形式,创造舞台剧新的形式。”李珊表示,希望把“真情、真感和真爱”这样真挚的愿望传达给观众。
育人实践:在舞台上传承文化火种
《梁祝》的创作过程,也是一次难得的育人实践。在创排《梁祝》过程中,通过表、导演创作课指导学生学习戏曲身韵,从传统戏曲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为学生上好“实践课”。
音乐剧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梁颂晴饰演祝英台,回忆起排练的日子,她感慨万千:“从排练初期开始,我们从训练戏曲的基础身段入手,从古代文学经典中找依据,慢慢学习一个中国古代文人应该如何行走坐立,如何言辞谈吐,让我们演员渐渐走近角色。”
“十八相送”这段戏中梁祝二人含蓄又涌动的情感正是通过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和运用得以更好地体现。比如将两人默默无言在山路并排行走这一简单的行动,融入了戏曲台步的元素,演员通过不同的步伐细腻地展现了此情境下的内心情绪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表演技能,更从传统戏曲中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如今,《梁祝》已经在多个舞台上留下了精彩的足迹,参加2023年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的国际展演,并获得“最佳剧目奖”“最佳表演奖”和“优秀表演奖”三个奖项;2023年11月,参加桂林艺术节,在桂林大剧院演出2场;12月,参与了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新时代校园戏剧国际交流展演”,受到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2024年,《梁祝》入选北京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