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门课如何让“Z世代”紧抱成“石榴籽”
发稿时间:2025-07-06 10:4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海热打小在鄂尔多斯草原长大。最初,她眼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爷爷烟斗下飘出的故事。“小时候,爷爷总念叨,以前放牧时,汉族邻居会帮我们修理勒勒车,蒙古族阿爸阿妈则教他们辨认草场。春种秋收、婚丧嫁娶,两家人永远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后来,中学历史课本中“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土尔扈特部东归”的马蹄声,让海热对民族交融有了更壮阔的想象。可那时的她,总把这些当作泛黄书页里的“传奇”。直到来到中央民族大学求学,一门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课程,让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真正深入——古往今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像长卷一样铺展开来,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跨越时空展现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如何融为一体。
近些年,越来越多高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任课教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云芳说:“这门课力图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这片土地上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合在一起。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在空谈理论,而是带着学生去回看历史深处。”
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课堂上发生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灾荒频繁。因为缺少粮食,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面临着营养不良的威胁,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肉食和牛奶相对充足的内蒙古,让草原人民把他们养大。于是,这些孤儿陆续乘坐北上的列车,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向着大草原进发。后来,这些孩子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课堂上,海热第一次听到这个关于家乡的故事。“我看到老照片里‘草原母亲’抱着汉族幼童哺乳,听到牧民们宁可自己吃雪水拌野菜,也要省下口粮喂孩子,眼眶一下就热了。这哪是什么历史故事,分明是我爷爷奶奶那辈人实实在在的选择。”海热说,这个故事一下子“撞”进了自己心里。
在王云芳看来,要向“Z世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设计逻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为主线,史论结合,全面呈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课程采用有形、有感、有效的历史叙述方式,通过大量鲜活的历史素材,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广阔历史画卷。此外,课程还突破了传统的“中原王朝史观”和单一民族叙事模式,纠正了某些西方学者炮制的错误史观。
对于很多“Z世代”来说,这是一门能够带来文化碰撞的课程,包含了生动的历史叙事和详实的数据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学生依火伍牛就因一组数据备受触动:截至2023年7月,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累计输送电量突破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年均发电量的34倍。
“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依火伍牛觉得,这门课程能够引导青年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正确认识民族关系,消除可能存在的偏见与误解;学会在与不同民族同学相处、面对多元文化碰撞时,以更包容、理性的态度解决跨民族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解、身份认同困惑等问题。
类似的故事,正在全国高校发生。前段时间,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各族青少年交流成长营项目,就带来了一堂跨越千里的思政课。来自内蒙古、吉林、广西、云南、西藏、新疆6个省(自治区)14个边境县(旗)的100多名各族青少年齐聚西安,和陕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一起探访革命圣地延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汽车生产基地等。他们带着各自民族独有的文化印记而来,在交流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根脉,了解科技发展成就,激荡爱国情怀。今年暑期,300余名师生还将奔赴全国14个边境县(市、旗),与各族青少年持续开展交流实践。
在北京联合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堂上,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红色音乐会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来自不同民族的师生共同演唱《北京的金山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红色歌曲,令在场学生备受触动。不仅如此,这堂课还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鼓励师生走出北京,奔赴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基层调研、红色研学、推广普通话志愿服务等活动。
王云芳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为核心的思政课程创新,能够引导各族青年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情感共鸣背后是璀璨千年的民族史诗
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如何向新时代青年讲清楚“团结”的内涵?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彰希望让抽象理论看得见、摸得着。为此,他参与组织的“红色足迹”研学线路越走越长:在故宫博物院,学生们仔细观看慈宁宫悬挂着的采用满文、蒙古文、汉文小篆三体文字书写的斗匾,体会清初民族交融的过程;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学生们了解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展现出的多元审美情趣和造园手法,加深对中华文化“美美与共”丰富内涵的思考;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学生们聆听长征途中“彝海结盟”的光辉历史……
这些“会说话的文物”,让思政课堂变得鲜活可触。张彰说:“一件件文物,就是一段段凝固的历史。通过近距离接触这些见证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大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王云芳也对此表达了认同。她觉得,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背后,是璀璨千年的中华民族史诗。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教学故事,引导学生实现从情感共鸣到理性认同的升华。比如,分析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理念时,会讲到红军长征路过彝族聚居区,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在这里“歃血为盟”的故事;讲到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会追溯历史源流,讲解明清时期“改土归流”等改革措施,总结出因地制宜、尊重边地风俗等治理智慧,看看“老办法”里有哪些合理的“因俗而治”举措被延续下来,又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为新制度。
王云芳说:“每一个民族的发展足迹、每一次文明的碰撞交融、每一回共克时艰的守望相助,都藏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学生们在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里共情、思考,从最初被历史细节打动的情感共鸣,逐步深化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理解,最终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同与坚定信念。”
在实践中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度
“当佤族同学讲述祖辈与傣族、汉族共同抗灾、共耕共收的故事时,我突然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生存智慧。”依火伍牛告诉记者,不久前,她在与不同民族同学们一起拍摄小组作业《千年之约》时,有了一种强烈的“被需要感”。
他们拍摄的这部影片,记录了西南边疆民族世代守望相助的故事——遇到自然灾害时,不同民族的村寨会共同出力,搭建临时住所、分享食物;农忙时节,大家也会跨民族协作,共同完成耕种与收割。依火伍牛说,这些藏在乡土中国的真实片段,让书本上的“民族交融”四个字有了具象的温度。
类似的生命体验,也在陕西师范大学的“红烛苗圃”项目中生根发芽。通过“红烛苗圃”智慧学堂,陕西师范大学的近千名大学生结对国门学校中小学生,开展“云端支教”活动,如今已先后服务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1300余名少数民族小学生,用科技架起了促进民族团结的数字桥梁。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胡琼月至今记得,她与学生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屏幕那头传来阵阵欢呼的惊喜——“他们教我学傣语、彝语,我用汉语教他们唱《我和我的祖国》,这种文化碰撞格外有意思。”
在面对毕业后留在北京还是返回家乡的人生抉择时,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玛依娜·阿得力别克也曾陷入过迷茫。她从小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长大,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她受到了优质的义务教育,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在大学担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助教期间,玛依娜·阿得力别克辅导了不少少数民族的学生。她觉得,这段经历是对“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具象化实践。如今,玛依娜·阿得力别克决定回到新疆,把知识带回家乡。
如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书本走进内心、变成行动?王云芳认为,第一步需要“树立认知”,带学生回望历史深处,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告诉学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在交融中不断壮大。第二步是“升华认同”,通过对比,让学生看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成效,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重要原因,用实实在在的史实和道理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第三步是引导学生行动起来,带领学生发现和挖掘身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明白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陕西师范大学实践带队教师朱宏伟看来,“Z世代”正在用更加个性化的方式,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内涵。他说:“这些年轻人用技术、创意和行动,真正投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之中。他们用每一个微小的举动,汇聚成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