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北京学校一线教育讲述育人故事

编辑:天天培训 人气:1
原标题:“我们的三尺讲台,在千年运河之畔”——北京学校一线教师讲述育人故事

2025年07月10日14:09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教育是一场温柔的传承,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北京学校,采访了多名一线教师,听他们讲述平凡育人岗位上见证教育力量的故事,在千年大运河畔、三尺讲台之间,静候一方暖阳,守护一株花开。

筑牢信仰根基

“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

“那些抽象的概念、久远的历史事件,在您的讲述中都变得鲜活起来,他们好像就在我身边,还走进了我心底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同学们的肯定让这份职业的价值显得愈发珍贵。

回想起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我,满怀激情,道理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却总说不到学生的心坎上。针对思政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如何让抽象的学科概念具象化?为了解答好这个问题,我和同学们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挖掘了许多鲜活的中国故事,力求把“天下事”讲成“身边事”。

7年来,我与学生们变换了许多演绎故事的形式。在《伟大的改革开放》单元教学中,同学们通过情景剧演绎了《杂交水稻袁隆平》《传承女排精神》的故事;在新时代伟大成就全面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中,大家通过展板分享了《最美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北京发展金名片》,讲述通州大运河畔的发展变迁……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同学们在故事中感悟大国担当,感悟青少年的时代使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首都故事,在学理论证中、在“行走的大思政课”里,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北京学校政治教师 郭鸿玮)

在“小课堂”中播种“大情怀”

“让运河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站在北运河畔,我的思绪随着千年运河脉动——思政教育应如这运河之水,润物无声,滋养心灵。

为了让学生沉浸感受运河精神,我设计了“AI对话古今英雄”“中外著名运河对比”“运河商旅”等互动环节,让运河成为鲜活的思政课堂。

有学生在人工智能软件上提问,“忽必烈为什么要举全国之力修运河”时,虚拟人物铿锵作答:“为了让南北血脉相通,为让文明生生不息”。对比京杭大运河与苏伊士、巴拿马运河,孩子们惊叹于古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在“运河商旅”体验中,用茶叶换煤炭、丝绸换香料的互动,让开放包容的精神具象可感。

课堂外,孩子们自发组建“运河小卫士志愿队”,主动清理河边垃圾。当“如果运河会说话,你想对它说什么”的讨论演变为实际行动,我看到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思政教育,要让文明的种子在体验中萌芽,让家国情怀在实践中生长。

当孩子们懂得“一河通古今,一脉传精神”时,教育的意义便在这知行合一的奔赴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北京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 吴燕霞)

从实验室到三尺讲台的成长

“以研究者的姿态探索,以实践者的精神前行”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科学素养,或许比在研究生阶段弥补更为有效?带着这样的思考,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我决定从实验室走向讲台,将自己的科研经历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初为人师,我满怀热情,但现实的问题接踵而来:班主任工作的琐碎、备课的压力、课堂管理的复杂性……这一切都让我体会到了教师的不易。同时,还有一个更大的考验摆在面前:从一名科研工作者转变为高中生物教师,需要重新适应角色,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

经过反复摸索实践,我决定把我的博士课题融入高中课标素养培养方案。入职第一年,我给高一的孩子们做了题为“探究小球藻生产柴油”的合格考复习课。这次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对实验探究表现出浓厚兴趣。我深刻体会到,教师是创造性的职业,把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今,我致力于成为研究型教师,建立起系统的教学反思机制,推动科研方法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我愿以研究者姿态探索,以实践者精神前行,在三尺讲台播种科学种子,点燃求知火花。(北京学校生物教师 马小年)

践行乒乓育人初心

“让运动为青少年成长播撒阳光”

校园走廊里,乒乓球撞击球台的声音如跳动的音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看着课堂上那些握着球拍或专注颠球、或兴奋对攻的孩子,总会想起自己选择走上教师岗位的初心——要让体育回归生活,让运动成为生命成长的阳光。

当学校以“体育八条”为抓手推进体育育人体系时,我主动请缨承担乒乓球试点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设计了“零基础成长计划”,将传统握拍姿势教学变成“寻找掌心的太阳”趣味游戏,将枯燥的颠球训练升级成“百球大闯关积分赛”。我还把健康知识融入课堂,用击球轨迹讲解眼球运动原理、利用接发球预判训练学生的专注力,努力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

在思政育人与家校联动方面,我组织学生参与“假如我是球王”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活动和引导让学生们自发总结出"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的赛场礼仪。同时,牵头组建“乒乓亲子成长营”,设计《家庭运动护照》,引入颠球接龙、对墙打球等趣味项目作为每日亲子任务。

从人人可参与,到体育跨学科教学,到思政微课堂,再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乒乓球不只是体育运动,更是最好的育人载体。未来我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帆,以协同育人为桨,在立德树人的航程中,驶向那片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的星辰大海。(北京学校体育教师 田家成)

培养创新先锋

“愿做一粒深耕的种子,把根扎进课堂,把枝叶伸向创新”

2021年,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成为北京学校的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深知,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打造“数学+”班级文化、“数学+”多学科教学,让数学融入学习生活,正是我践行教育初心的独特专长。

每学期,我们班至少组织一次“数学与生活”实践活动。本学期主题是《定点投篮命中问题数学建模研究》,从数学与物理学科融合的视角探究影响篮球命中的因素。学生通过录制投篮视频,借助技术软件采集数据、建模分析,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我注重将家国情怀融入课程。在“博物馆第一课”的北运河河堤稳定性建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函数应用的知识,更要深刻理解“科学防洪”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愿做一粒深耕的种子,把根扎进课堂,把枝叶伸向创新,用爱与智慧书写奋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的星空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北京学校数学教师 钟世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