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1日17:54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7月8日和9日,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新科技探索之旅”研学活动,师生走进郑州迪空间与新郑比亚迪超级工厂,通过沉浸式科技体验、工业场景探访与实践操作,深度感知新能源技术魅力,厚植创新精神与民族工业自信。
此次活动是学校落实《郑州市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重要实践,旨在推动“进课题、进项目、进团队、进实验室”的科学教育理念落地,为学生搭建“学在实地、研在现场”的实践平台。
作为国内首个以新能源汽车为主题的沉浸式科普场馆,迪空间以“科技文化空间”为载体,为师生铺展了一幅跨越时空的能源文明画卷。
“动力简史”展项中,互动屏幕上的动态演示带领师生回溯交通工具的能源变革——从畜力驱动的马车到燃油时代的内燃机,再到如今的电动化浪潮,每一次能源跃迁都标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坐标;“未来花园”内,AR技术构建的“新能源生态树”直观呈现太阳能、氢能等绿色能源的应用场景,让“双碳”目标不再是抽象概念。
“祖国我回来了”展陈区里,钱学森先生的往来书信静静诉说着“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字里行间的家国热忱,在青年学子心中激起强烈共鸣。
河南省首条云巴线路上,无人驾驶列车自动完成充电、“空中掉头”等操作,同学们紧贴车窗俯瞰工厂全景,见证“智慧交通”从概念到现实的跨越,纷纷感叹“仿佛置身未来交通场景”。
穿过防尘通道,比亚迪超级工厂的工业脉搏在眼前跃动。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之一,这里每分钟下线一台整车的“智造速度”,正是“中国智造”的生动注脚。
在刀片电池车间,师生透过玻璃幕墙观察全球领先的叠片封装工艺——机械臂以微米级精度完成极片叠合,每一道工序都如同为电池“实施心脏手术”,让“安全”二字在工业流程中具象可感
“汽车为何采用圆形车轮?后视镜的光学原理如何应用?”在“匠心制造空间”的“汽车大爆炸”拆解实验中,这些疑问在实践中得到解答。当完整的汽车被分解为底盘、电路、外壳等核心部件,学生们手持测量工具逐一探究,从机械结构到材料特性,将课本中的物理原理与工业实践深度联结。更有学生以“中国红”“青花瓷纹”等传统美学元素为灵感,为“未来汽车”设计外观,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
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当属“太阳能小车组装”。从马达调试到机械结构拼接,学生在工程师指导下分工协作,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范。当装载着“科技强国”“绿色未来”等手写标语的小车缓缓启动时,欢呼声在车间内久久回荡——这不仅是一次物理实验的成功,更是“能量转化”理论从课本到实践的生动印证。
让我们轻轻翻开那些还带着车间温度的笔记本,去探寻少年心中那颗科技种子的模样 —— 看他们如何将流水线的轰鸣,化作种子生长的序曲;如何把工程师的叮咛,变成指引未来探索的灯塔。以探索之名,向未来启程,他们的感悟里,藏着无限可能。
暮色浸染,比亚迪工厂的“科技为王 创新为本”标语在夕阳下愈发醒目。同学们的笔记本上,“刀片电池参数”“云辇系统原理”“专利墙技术突破”等关键词记录着今日的收获;相机里,与机械臂的合影、云巴内的笑脸,定格着探索的热忱。
作为新时代科学教育的生动实践,此次研学不仅让学生触摸到新能源技术的“中国心跳”,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未来,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搭建更多“走进科技、理解科技、热爱科技”的实践平台,助力青年学子成长为兼具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栋梁。(娄松 张卜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