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5-07-12 10:1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马海波
近年来,山东大学共青团创新推进思想引领工作,在年度学生典型选树工作中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与朋辈互助的双重育人效能,让青年学生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厚植快乐成长的情感体验,凝聚终身发展的精神力量,切实达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育人成效。
以榜样育人工程为抓手,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
以榜样育人工程为抓手,山东大学精心构建起“选树-宣传-践行-引领”全链条培育体系。每年10月,“榜样的力量”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校园火热开展。从团支部“团支部之星”的微光初绽,到学院“院级年度人物”的星火汇聚,再到校级“学生年度人物”的炬火闪耀,三级评选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山东大学2024年“榜样的力量”学生年度人物终审答辩暨分享会。山东大学团委供图
这一大规模的评选关注点不仅仅在同学们学业成绩的“硬功夫”,而更关心是否在思想引领、实践服务等领域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这是一场检验青年担当的实践大考,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获得“实践服务类”学生年度人物(集体)表彰的“医路西行”社会实践队,由山东大学临床医学各专业本硕博学生组成。2018年至2024年,该社会实践队伍默默行走在祖国的西部,27名队员跨越两万五千余公里,走进四川大凉山,宁夏中卫,西藏拉萨、日喀则,新疆伊犁、乌鲁木齐,青海海南,甘肃武威等祖国西部地区的6省11地开展义诊服务、科普宣讲、走访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13次义诊及科普宣讲,服务群众4500余人次。
“就医群众听说将有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来义诊的消息后早早地就带着检查资料等待,他们真挚的感情让我回想起2019年随队去日喀则时,当地许多藏族百姓对于山东支援日喀则非常感激。”实践队队长、神经外科博士薛志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卫生院义诊后说。
山东大学“医路西行”社会实践队成员合影。山东大学团委供图
当地世居有藏、汉、回等10个民族的同胞,义诊时语言不通造成了很大困难,但是当地居民热情地帮助翻译,让队员们感受到“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含义。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当地群众虽不算富裕,但邻里和睦,安居乐业,我见证了这里的人民对健康的渴望与珍惜,也将继续努力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实践队队员、消化内科博士王腾凯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开展的几场义诊中,消化内科的队伍一直都是最长的,王腾凯一坐就是一上午,他希望能够在有限的义诊时间里服务更多群众。
实践队指导教师孙钰表示,队员们以“闯”“创”“干”的昂扬精神风貌,砥砺传承“扎实、朴实、踏实”的崇实品格,积极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不负韶华、无愧时代的“山大故事”。
以朋辈互助育人为关键,突出点对点互相协助
2024年,山东大学印发《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主力军作用开展“双青融合”专项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铸魂、知识体系建构、实践能力锻造等维度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为学校“全面图强”积蓄发展动能。
这一方案的落地实施,在云岭高原海拔超2400米的某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现场形成生动实践——青年教师屠文锋自2021年起带领学生驻点攻坚,他坦言:“让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工程并实现现场转化,是科研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山东大学始终将党旗插在工程一线,通过“战地”临时党支部凝聚师生力量,让“为党育人、报国成才”的信念深植师生心间。
这种“党建引领+双青融合”的育人模式,培育出以李利平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带领团队攻克隧道突涌水防治、智能建造等技术难关,推动重大动力灾害预警系统、施工机器人集群等创新成果在国家重难点工程中落地应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之大者”的担当。
从滇西高原到隧道工程现场,山东大学以“双青融合”为纽带,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发展中绽放光彩。
“站在毕业典礼的礼堂里,我才真正理解‘榜样的力量’如何重塑了我的大学时光。”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一凡望着手中的志愿服务证书感慨,“大一时看着宋浦文学长们分享志愿故事,我偷偷在笔记本上写下‘要成为这样的人’;如今作为山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将前往西部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突然明白共青团搭建的成长阶梯,早让‘服务他人’变成了刻进骨子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