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14:42来源:大河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要求新文科人才的培养要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具备创新实践能力、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考察调研时着重强调,河南要加快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同时,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扎实加强社会治理。因此,河南“四高四争先”战略的推进以及现代化河南建设,要求建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推动文科实验室成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关键阵地,助力高校新文科教育模式创新,为河南在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发展提供关键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一、文科实验室驱动研究性教学等多维作用凸显
实验室,作为科学知识生产与科研创新的关键阵地,在现代科学发展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不过,与理工农医类学科相比,文科实验室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直至2018年国家启动“新文科”建设,2019年教育部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文科实验室建设才驶入加速发展的轨道,成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全新着力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术发展”。
一方面,在新文科人才培养方面,文科实验室对研究性教学革新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文科实验室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独特的学习情境。例如,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5年正式启动了“AI历史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其以“沉浸式教学平台、大数据研究中枢、历史知识共创矩阵”为支柱,组建全息历史教育与虚仿沉浸式教学平台、历史大数据与AI认知教研平台、数字历史协作与知识共创平台,建设一系列以历史事件、AI虚拟人物为核心的虚拟教学场景,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极大提升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建设的“多功能公共管理实验室”,拥有高性能计算集群、可视化的设备和模拟技术,学生在该场景下不仅可以快速获取学术资源,还可以围绕真实案例,通过人机互动、模拟仿真,以及学生之间互相竞争和对抗的多功能实验,深入现代化河南治理的实践场景,尽快进入高质量研究阶段。
另一方面,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层面,文科实验室能成为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文科实验室在文化传承创新、社会问题研究等方面的成果,直接惠及民众,丰富民众精神生活;文科实验室通过对社会现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助力河南提升治理水平。例如,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组建的“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定位于打造文化领域高水平专业智库、创建新文科创新实验室、形成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与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将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与研究中,推动了理论知识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南阳师范学院建设的“汉画像石数字修复与呈现实验室”,不仅服务于学校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还与当地文化部门、旅游企业等合作,将汉画像石的数字修复成果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以及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促进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高校文科实验室在产学研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我省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短板剖析
在我省,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虽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多数文科实验室功能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开展简单的实验教学。一些文科实验室定位存在“概念化”“空泛化”的现象,目标不够明确,对社科研究方法创新与示范功能重视不足,这就导致实验与研究相互脱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河南某些高校的经济类实验室,虽然配备了先进设备,购置了专业的经济分析软件和数据采集设备,但仅仅用于基础课程的演示实验,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与教学目标,没有深入开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未能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
二是文科实验室结构分散,共享程度偏低。不同学科、专业的文科实验室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协同机制,难以形成合力。这不仅限制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阻碍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发展。在河南高校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如一所综合性大学内,历史、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文科专业的实验室分别建设与管理,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一些研究项目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时,无法高效整合实验室资源,导致研究进展缓慢,不利于培养适应“四高四争先”战略需求的复合型文科人才。
三是关于文科实验室赋能作用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当下,河南高校在积极建设文科实验室的过程中,虽然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理论研究的滞后使得文科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力指导,难以精准把握发展方向与路径。如河南师范大学的甲骨智能计算实验室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如何将实验室建设与新文科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深度融合,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使得在推广经验、扩大成果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无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河南建设对文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推动我省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有效举措
为充分发挥文科实验室的多维功能,推动 “新文科” 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为我省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可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着力。
一是打造创新型实验室,构建沉浸式教学科研场景。入视觉沉浸、5G “VR” 等前沿先进技术,构建“虚实弥合、实时交汇” 的文科实验室,打造动态、交互与开放的系统,营造出感知可视的教学场景。这种创新型实验室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深度感受知识的魅力。例如,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部分高校建立了历史文化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佩戴 VR 设备,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的街道、宫殿之中,与虚拟角色互动,亲身感受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等,使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是构建一体化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重大研究课题和社会实际需求,建立将文科实验室建设与研究性教学深度融合的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文科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定位与目标,为其长远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在政策培育方面,出台系列鼓励政策,激发教师参与文科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与奖励。规划方案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内容与研究方向。考核激励机制需将教师的教学成果与实验室建设成果全面纳入考核范畴,有效提升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内生动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研究性学习。例如,一些高校专门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文科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性教学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学生给予重奖,在教师职称评定、学生保研、推荐实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是促进资源融合,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链接社会发展前沿,提炼真实课题,构建动态共享的内外资源融合机制,推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高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将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通过与企业、政府等机构的深度合作,获取丰富的真实案例和数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教学,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思维。比如,在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中,某高校教师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将企业面临的新品推广难题作为教学案例。学生们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细致分析竞品、精心制定推广策略,并最终向企业汇报方案。部分优秀方案被企业采纳实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简介:郝宏杰( 1980—) ,男,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管理;郭晓庆( 1998—) ,女,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本项目是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文科实验室”赋能“新文科”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重点项目(2025JKZD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