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5-08-08 09:14: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快来看!这个贝壳的年轮里藏着海洋的密码!”近日,在山东省烟台开发区第一小学的贝壳科普馆里,五年级学生季渝皓举着显微镜说。在这所把海洋“装”进校园的学校,孩子们通过贝壳探究材料学、海洋生态问题。“无论是有关贝壳的基础课程,还是海洋生态课程、材料学课程,小贝壳成了撬动学生科学兴趣的支点。”该校校长陈思夙说。
这是烟台打造科学教育新生态中的特色一环。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港城烟台正以“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为战略支点,积极构建全域贯通、跨界融合、素养导向的科学教育新生态,为未来创新人才成长按下了“加速键”。
战略引领:
高位统筹下好“一盘棋”
“在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征程上,我们通过市域顶层设计,在战略层面精心构建起‘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坚实制度保障体系,‘一盘棋’为科学教育筑牢根基。”烟台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郝慎强说。
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启动以来,烟台市政府牵头,建立了12个部门联动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相继出台《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烟台实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文件,将科学教育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赋能的驱动体系。
“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我们创新性地实施‘9大工程+32项举措+40项重点任务’的系统改革,从政策层面和机制层面为科学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郝慎强说。
在加大科学教育投入保障力度方面,烟台设立了科学教育“民生工程”优先保障机制,确保学校公用经费足量用于科学教育。“2024年,市里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打造13所超级工匠实验室试点校和15所‘互联网+项目化学习’试点校,构建起从小学到高中‘兴趣启蒙—特长培养—专业深研’全覆盖、贯通式培养链条,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量身打造适宜的科学教育环境。”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林介绍。
正是通过这样系列化的新举措,烟台已建立起科学教育推进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早期发现—贯通培养—动态评估”一体化的机制。“我们还通过构建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科学素养成长档案等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可视化追踪和进一步提升培养。”烟台市教育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白新奎说。
课程融合:
“把未来装进实验室”
课程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载体。烟台着力构建的“基础课程+特色项目+实践研究”三级课程体系,正在用项目驱动课程融合,“把未来装进实验室”,推动科学教育从传统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
莱山区实验小学开发了“机器人编程”等20余门校本课程。“我们集体开发了拓展课程‘智慧工场—STEM课程’,并在社团活动中广泛使用。”芝罘区官庄小学科学教师团队负责人胡海涛介绍。
白新奎介绍,目前全市已开发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海洋科技、生物技术、科学实验等五大类1200余门校本课程,正在全面推动多样化科学教育特色课程建设。
“我们通过引进数字平台对课堂实验进行系统分析和数据处理,形成实验结果的差异化或规律性图像,大幅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烟台高新区实验中学校长刘延顺介绍。此外,招远市泉山学校引进了系统和平台,莱州市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正致力于打造“科学+”项目化教学新样态……
目前,烟台已立项60项数字化创新实验专项课题,建成覆盖理、化、生等学科的课程2万余节,并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必备项目,推动95%的学校建立了科技社团或兴趣小组。
生态共建:
协同构建“创新游戏”
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协同合作,在这方面,烟台打破校园围墙,协同构建人人参与的科学教育“创新游戏”生态。
今年初,烟台海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正式认定为“海阳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以“健康科普+实践教育”为核心开展系统化的科学教育研学服务。
“海阳市亚沙城初级中学等学校与疾控中心共建‘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基地’,并联合教育部门将研学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海阳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我们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感受航海技术、海上风力发电、海洋资源开发。”烟台开发区第四初级中学校长杨宝三介绍说。
在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学校创建“少年海洋科学院”,与当地海洋牧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已孵化超过20个由学生主导的海洋科创项目。
“在生态共建层面,烟台积极打造‘家校政社’联动、资源融通的育人网络,推行实施‘社会实践大课堂’工程。”杨林说。
“我们将持续在顶层设计、阵地建设、合作共赢等方面发力,全力打造全域科学教育新生态,持续推动科学教育工作更加聚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郝慎强说。
记者手记
科学教育扑面而来
当我走进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少年海洋科学院”时,20项科创结题证书令人震撼——小学生创作的“海带养殖优化装置”“赤潮预警系统”,正在真实的海洋牧场运转。烟台的科学教育,处处可见“打破结界”的教育智慧:政策制定者把办公室搬到了学校走廊,企业家将开放的实验室当作课堂,渔民带着贝壳知识走进教室,全域贯通、跨界融合的科学教育新生态气息扑面而来。
这座城市正在把科学教育变成一场人人参与的“创新游戏”。从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到课堂重构的“破界”勇气,再到生态融合的开放胸襟,烟台正在践行科学教育的真谛:让知识走出课本,让课堂连接现实,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观察和改变世界的“种子”。
站在烟台港眺望蔚蓝海洋,审视烟台科学教育的实践,启示我们唯有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才能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才能在全面发展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起到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