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5-08-17 10:30: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去年以来,陕西省榆林市妇联以“一盘棋”的思维统筹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开展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争取市财政58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社区书记+妇联主席+学校骨干+专家+志愿者”的多维联动机制,打造“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目前,已建成陕西首批100个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到2025年年底,全市将建成290个示范点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 王珏
“高考分数出来了,志愿填报可不能马虎!”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乡企城社区的活动室里,十几名家长正围着志愿填报专家问个不停。“正愁不知道怎么帮孩子选学校呢,这下可算有谱了。”居民石柯笑着说。
去年以来,榆林市妇联以“一盘棋”的思维统筹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开展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争取市财政58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社区书记+妇联主席+学校骨干+专家+志愿者”的多维联动机制,打造“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
见招拆招,“量体裁衣”解难题
乡企城社区周边学校林立,聚集了大量“陪读家庭”。社区书记徐鹏雷发现,家庭教育矛盾已成为影响社区和谐的重要因素。在市妇联的指导下,社区创新推出“精准滴灌”式服务,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
针对小学生家庭年轻家长“不会陪学”的难题,社区初期通过专家讲座进行指导,但年轻家长或因时间冲突,或对课程实效存疑,参与热情不高。社区妇联主席李小芬说,直到和毛毛虫童书馆合作推出“听五节课换读书卡”活动,年轻家长的热情才被成功点燃,如今每场讲座都座无虚席。
从“不会陪”到“学着带”,从“收手机”到“定规则”,再到“家门口”实现价值,乡企城社区的实践证明,当公共服务如细雨般精准浸润,每个家庭的“小气候”便能焕发生机,汇聚成社区和谐的“大生态”。
规范立基,“手册引航”筑方圆
走进榆阳区定慧寺社区,公益兴趣班里的古筝声萦绕在青砖灰瓦间。兴趣班旁边的教室里,家庭教育指导师正在给家长们讲解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倡导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社区书记张红介绍,“只有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才能因材施教。”
定慧寺社区还与周边学校建立联动机制,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联合家长、专家为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孩子共同制定帮扶方案。“以前孩子成绩上不去,回家也不爱说话,我们干着急。”刘爸爸回忆道。通过社区组织的家长沙龙,他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专家说孩子缺乏信心和方法。后来我和他一起学习、多鼓励,这次考试足足提高了20分!”
春风化雨,“书香润心”育新苗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真是帮了大忙!”在神木鸳鸯塔社区的家长读书会上,郭清莲举着书本说,“书里200多个案例,让我终于明白孩子为啥老爱问‘为什么’,原来这是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这样的读书分享会每月举办两次,15~20名家长围坐一圈。社区书记高卿说:“每次活动都有专业老师全程指导,家长们分享书中学到的育儿妙招,聊着聊着就发现,原来大家的孩子都遇到过类似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效果特别好。”
暑假里,社区的“爱心妈妈·禾苗课堂”成了最热闹的地方。电子琴教室传出欢快的旋律,手工课上孩子们专注地捏着彩泥,绘本阅读区传来阵阵笑声……一个上午六七个班级同时开课,场场爆满。
“最开始先在一个小区试点,有些家长觉得路远不愿意来。”高卿介绍,“后来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开心、学得认真,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过来,现在三个小区都开设了课堂。”
社区积极联动“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等多方力量,构建起立体化关爱帮扶网络。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通过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定期开展入户走访、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活动,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爱温暖他们的成长之路。
“目前,我市已建成陕西首批100个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到2025年年底,全市将建成290个示范点。”榆林市妇联主席姜雪梅表示,下一步,将以点带面,把示范点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开来,让可感可及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