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提升各级学校育人实效

编辑:天天培训 人气:1
原标题:“行走的思政课”提升育人实效

2025年09月05日08:13 | 来源:光明日报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在宁夏银川,“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个特殊的思政课堂,以银川市永宁县闵宁镇为起点,联动闽宁新貌展示中心、白岌滩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实践教育场所,构建起“沉浸式”学习场景,让理论知识“走”出课本、“行”在脚下。近年来,银川市已遴选40多个“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挖掘打造了14条精品实践教学路线,成为各地不断延展思政教育教学半径、拓展实践育人空间的一个生动缩影。

   “行走的思政课”缘何受关注?不仅在于其教学形式的突破,更在于其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就能让真理在实践中焕发伟力,让信仰在行走中扎根心灵。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避免认知层面的断裂,让理论传授自然内化为价值追求。此前,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为系统强化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指引。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不仅要求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教育主导、多方联动的常态化运行体系,也要求实践课程设计遵循认知规律与价值目标,形成阶梯递进、逻辑严密的实践图谱,构建逐步上升的价值塑造链。当学生沿着精心设计的主题脉络,在连贯的实践场景中经历感知、参与、反思的完整过程,抽象理论便在实践中获得生命质感,转化为具象认知。比如,有高校精心打磨“长江边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上游巴蜀古城的考古现场感知文明起源,在中游荆楚大地体验非遗传承、了解水利工程,在下游江南水乡探寻改革开放与生态治理密码。这些用心的探索,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不仅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也启发他们思考,从而更好实现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效果。

   深挖地域禀赋,激发在地资源育人能量。思政教育如何避免同质化?方法之一就是充分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资源,将这些宝贵的资源禀赋作为思政教育的“资源库”,将地域文化转化为价值载体,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教学现场,打造专属版思政图谱。比如,福建立足于本土特色,构建“金色思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海丝”四大专题,系统设计“思想探源之路”“星火燎原之路”等七大系列线路,增强了社会实践的文化味、亲切感。陕西着力打造“青年延安行”活动,通过融合革命精神与乡村振兴实践,将学生由“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增进青年学子的价值认同。同济大学依托上海这座城市的鲜活实践,引导学生们走访寻常街巷,从中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密码,调研“工业锈带”的重生路,从中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激活优质育人资源,让历史纵深与时代智慧共同绘就思政课堂的“行走”坐标,广大学子能够在实践中更好读懂中国、感悟时代、砥砺担当。

   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其核心在于构建“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育人闭环。数字技术赋能可以为这一闭环提供关键性支撑,有效破解教育实践浅表化的瓶颈。比如,推动建设互联互通的数字平台,整合地域性资源库与虚拟场景,可使“指尖课堂”突破时空限制,延展认知半径;构建云端成果管理与动态评价系统,将田野日志、调研报告等实践成果转化为结构化档案,可以更好推动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在西南财经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学生可沉浸式体验红军在泸定桥上浴血抢关、“亲历”悬崖村的脱贫之路,虚拟现实、动作捕捉、人机交互等手段的创新应用,让学生得以“参与”历史、深度代入,在真实的情感共鸣中接受心灵洗礼。深化数智赋能,增强思政教学的鲜活性、实践性、参与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实践学习路径,将助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提高思政育人质量,让思政教育更加紧密地扎根实践土壤。

   “行走的思政课”最终指向的是从价值认同到行为自觉的跃迁,这种价值内化遵循“具身体验—情感共鸣—认知升华—行为自觉”的心理机制。让青年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验证理论,在服务社会中体认价值,教育才能完成从知识积累到人格塑造的质变。比如江苏高校通过话剧活动引导学生查阅烈士家书、走访烈士亲属,使信仰选择从历史叙事转化为个体生命的拷问;陕西高校组织学生在南泥湾劳动基地插秧收割,在春播秋收的过程中领悟自力更生的精神力量。2024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动员全国2700余所高校520余万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其规模效应见证着实践育人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于教育逻辑的根本转变,即思政教育从“说教式”转向“体认式”,从“外源性灌输”转向“内生性觉醒”。青年学子在知行合一的淬炼中,将个人理想与时代责任紧密相连,于躬身实践中不断校准人生坐标,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行走的思政课”以其空间延展性、资源鲜活性、过程互动性和价值实践性,深刻重构了思政教育范式。坚持开门办好思政课,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作者:林弼渠,系福建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修部教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