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5-09-16 09:24: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劳动实践项目是丰富学生劳动经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当前,各地学校普遍重视开发全面系统、丰富多样的劳动项目清单,但是,对于清单中的具体劳动实践项目设计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素养发展,许多学校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导致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存在简单化、形式化、虚表化现象。为此,可以从杜威关于“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经验必须体现交互性和连续性”的观念出发,思考设计高质量劳动实践项目。
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劳动实践情境
从交互性的标准来看,高质量劳动实践项目就是要创造能真正吸引学生主动投入的劳动实践情境,由此促进学生积极调动自身的思维、情感、知识、技能、态度等各种内部心理资源,并充分利用情境中的劳动条件去解决劳动问题,努力实现劳动目标,从而促进劳动素养发展。
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劳动实践情境的策略可以是多样化的。从树德的角度,可以设计具有道德鼓舞性的劳动情境。例如:如何通过服务性劳动让孤独郁闷的老年人快乐起来?从增智的角度,可以设计具有智力挑战性的劳动情境。例如:如何在种植中提高甜菜的含糖量?从强体的角度,可以设计需要日积月累的劳动技能竞赛情境。从育美的角度,可以设计如何创造美丽校园、美好生活等具有审美享受性的劳动情境。
尤其重要的是,创设的劳动实践情境还应尽可能考虑学生同步的学科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充分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让知识学习和劳动体验在实践中交互促进,进而不断丰富学生劳动素养的文化和时代内涵。
注重劳动实践项目的主题贯通和素养进阶
从连续性的标准来看,学校劳动实践项目设计要高度重视学生先前劳动经验对后续劳动经验的激发和促进作用,以一体化思维精心设计劳动主题贯通、实践要求递进的序列化劳动实践项目,从而使其能够不断拓展,深化学生的劳动认识和实践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实践证明,保持劳动的经常性和连续性,是成功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参与的许多生产劳动,往往都要持续多年或贯穿某个学段。比如,果树苗木的培育,贯穿了学生从小学入学到青年早期的整个阶段,学生需在不同阶段解决劳动实践产生的不同问题,并完成相应阶段的具有不同难度的劳动任务。
只有经历这样完整、持续而深入的劳动实践,劳动才会真正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学生才会深入理解正确的劳动观念,进而锻炼出应具备的劳动能力、习惯和品质。
正如杜威所说,交互性和连续性原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教育性价值经验的经度和纬度,二者的积极生动结合是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标准。高质量的学校劳动实践活动设计,应同时仔细考虑这两个方面,并努力使二者有机交织融合。如此,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才能够成为一种具有积极、丰富、深刻教育价值的生命成长体验,劳动教育课程才真正具备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内在条件。
(作者杨颖东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蒋和勇系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港湾小学校长;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24年度项目“劳动教育课程育人的实践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GYJ202404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