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5-09-18 09:26: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作为培养人们法律信仰的一部重要法律,该法把“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近40年来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和创新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为促进全民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普法工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进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这部法的一大亮点,就是着眼于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作专章规定,要求普及青少年在家庭生活、校园学习、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守法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规定,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既是提升其法治观念与法律素养的关键路径,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从《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顶层设计,到持续举办“法治进校园”等活动,一系列举措不断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实践机制,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显著提高。
同时要看到,未成年人遭遇校园霸凌、网络诈骗等,引发人们的担忧。法律要落实在行动上,让法治成为青少年自身行动的普遍遵循。通过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及自我保护的方式方法,培育对法律的尊崇和敬畏之心,更加有力地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法治宣传教育法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加强协同配合”,并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分别作出原则性规定,有利于发挥专长优势、凝聚多方合力,共同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更好保障。
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具体而言,应当聚焦青少年需求,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构建层次递进、结构合理、覆盖各个学段的法治教育体系。要强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有力有效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普及法律知识向培育法治精神深化推进。与此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法与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全面深化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引导青少年崇法守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法治宣传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这意味着,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乃至走向社会的每一个阶段,法治教育将贯穿始终。对青少年而言,通过精准的法治教育内容、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法治素养,让法治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19 版)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