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坚定了青春的信仰

编辑:天天培训 人气:1
原标题:聆听历史回响,坚定青春信仰

讲述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史敏     2025年10月07日07:57 | 来源:光明日报

永定河水静静流淌,卢沟桥上石狮阅尽沧桑。88年前,这里的枪炮声划破夜空,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7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深受伟大抗战精神感召,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经常把课堂设在卢沟桥等重要历史事件现场,让青年学子亲身感触民族精神的时代脉搏。

当学生们的指尖轻触卢沟桥上深陷的弹痕时,悲壮之情瞬间直抵内心。“这不是普通的磨损,而是1937年7月7日侵略者炮火留下的印记,更是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的历史见证。”学生们循着话音,望着桥身的弹痕陷入沉思。片刻后,有人发问:“老师,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是什么力量引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这正是这堂思政课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

回溯那个夏夜,日军借“演习”之名布下阴谋,以士兵“失踪”为由蛮横要求进入宛平城。守城营长金振中厉声拒斥,率领将士们坚决抵抗,绝不放弃一寸国土。这位在喜峰口战役中淬炼成长的军官,早已用手中大刀让侵略者闻风丧胆。面对生死考验,金振中下令:“只要(敌人)进入我阵地前一百米,就以猛烈火力消灭之,决不放他生还!”

桥畔的争夺惨烈空前,弹尽则大刀出鞘,白刃映照着铁血忠魂;刃卷则徒手相搏,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这一夜的战斗,正是中华民族具象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率先擎起民族救亡的火炬,力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士们英勇战斗,正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生动践行——在这面旗帜下,中华民族共赴国难的决绝,化作卢沟桥畔坚守不屈的防线。

而今,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尽,但守护这份记忆的力量从未缺席。当年亲历事变的6岁孩童郑福来,用一生践行着对历史的承诺。自1951年起,他在卢沟桥畔坚守73载,义务为参观者讲述那段不容忘却的过往。“讲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今天的和平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4年,这位守护人安详离世,临终前仍嘱咐后人继续讲述卢沟桥的故事。2025年,郑福来的孙女郑然接过接力棒,成为新一代“守桥人”。几代人的守护,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赓续传承的生命接力。

站在卢沟桥头,我郑重地告诉同学们: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危亡时刻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中华民族才能凝聚起奋起抗争、无往不胜的力量。无数中华英雄儿女的奋斗和牺牲,共同熔铸为伟大抗战精神——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如今,这种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血脉。它沉淀在科研实验室彻夜不熄的灯光里,镌刻在乡村振兴干部奔走田垄的脚步中,闪耀在青年学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潜心研读的身影里。

下课离去时,学生们频频回望卢沟桥。我从他们眼中看到了沉静与笃定——我知道,伟大抗战精神的种子已悄然落入他们的心田。聆听历史的回响,坚定青春的信仰,让红色基因融入奋斗征程,这便是卢沟桥给予这堂思政课最珍贵的启示,也是我们这代思政教育者对初心最坚定的践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