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5-10-26 09:4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身着国家队运动服,奥运冠军、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生孙一文回到了母校。这一次,她站在100余名2025级新生面前,成了一名“老师”。
“东京奥运会那‘一剑封喉’的夺冠瞬间,让无数人热血沸腾。当时您是怎样的心情?”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孙一文却坦言,“开心之后,深夜回到房间,心里反而有些空落落的,像是梦想实现后一时失去了方向”。她分享道,自己后来逐渐明白,冠军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目标,更在于在追梦路上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真正想成为的人。
在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辰看来,孙一文的这段感悟,恰恰映照了许多大学新生的心境。“高中三年奋力拼搏,终于踏进大学校门,可接下来这四年,目标又是什么?”他引导学生思考,“就像孙一文所经历的,梦想真正的价值,是引领我们不断向前,永不停步”。
这一幕,发生在北京体育大学推出的一堂“冠军思政课”上。9月28日,董栋、孙一文、切阳什姐三位奥运冠军与思政课教师同台,围绕“梦想”与“信仰”,共同呈现了一堂大思政课。
更早的9月初,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内座无虚席,奥运冠军李雯雯站在台上,与台下的新生共同开启了大学的“第一课”。
“刚进入大学,面对新环境的挑战,我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您认为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失败与挫折?”面对同学的提问,李雯雯坦诚分享了自己初入国家队时的经历——因环境陌生、难以适应,也曾想过退缩和放弃。但在父母“你先试一试”的鼓励下,她最终选择坚持。“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害怕,正视自己的问题,然后坦然面对。你会发现,结果往往比想象中更好。”
记者注意到,如今越来越多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冠军,正陆续走进大学课堂。他们以亲身经历与真实感悟,讲述着一堂堂独具魅力的“大思政课”。这样的课堂,几乎场场爆满;他们的故事,也悄然圈粉无数大学生。
“看到偶像也曾跌倒,让我不再害怕考试失败或一时挫折”
如果为冠军故事提炼关键词,哪些最能打动青年学生?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杜松石给出的答案是:“爱国”“坚持”“失败与逆袭”以及“团队精神”。
她观察到,每当冠军讲述“为国争光”的瞬间,学生的情绪最容易被点燃,这种真实的力量在青年群体中有效强化了国家认同感。而在谈到比赛失利、转型困境等低谷经历时,冠军们如何将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往往最容易引发共鸣。她告诉记者,“常有学生反馈说,‘看到偶像也曾跌倒,让我不再害怕考试失败或一时挫折’”。
16岁选择走上体育之路时,切阳什姐形容自己仿佛“站到了悬崖边”——如果体育走不通,又放弃了读书,就别无选择,只能回到牧区成为一名牧羊姑娘。从家乡青海省走向国家队,再到站上奥运冠军领奖台,她深深体会到,“这就是坚持的意义”。
这场互动令杜松石印象深刻。她告诉记者,切阳什姐讲述的11年坚守故事,让许多学生学会了在孤独中前行。有学生在课后感言中写道,“切阳什姐说‘这条路没有掌声,只有自己的脚步声’,我把这句话设成了手机壁纸。如今每天早起自习,不再觉得辛苦,反而充满使命感”。还有学生打算组织“微光小组”,定期去社区教孩子们体育锻炼。杜松石感慨道,“这正是冠军精神的迁移,从照亮自己,到温暖他人”。
她进一步谈到,这些鲜活的冠军课堂,不仅破除了“天赋神话”,为学生树立了更理性、更坚韧的成长观,更把爱国情怀、团队精神转化为可模仿的行动,激发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养成坚持、协作的习惯。
去年10月,奥运冠军黄雅琼与汤姆斯杯世界男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冠军刘雨辰作为上海体育大学“冠军班”学生重返校园。站上“冠军思政课”的讲台,他们分享了不为人知的拼搏历程。刘雨辰坦诚回顾了自己如何从伤病困扰与东京奥运会失利的双重低谷中走出,并在2023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经历。
“我们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在一次大考中失利,该如何调整心态,不被挫折束缚,继续迎接接下来的挑战?”上海体育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夏铭娜认为,“冠军思政课”所要传递的,并非“不能失败”,而是“如何面对失败”。“体育本身就是一堂深刻的挫折教育课,它能将赛场上的失利,转化为人生道路上的珍贵财富。”
夏铭娜告诉记者,自2018年学校创办“冠军思政课”以来,已陆续邀请多位奥运冠军等顶尖运动员走进课堂,分享他们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中实现突破,如何在团队协作中凝聚力量,又如何将个人梦想与国家荣誉紧密相连,最终实现为国争光的历程。在她看来,“相较于夺冠瞬间的高光时刻,那些不为人知的坚持与挣扎,往往更能触动学生,也更能让他们建立真正的信心”。
在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国歌展示馆联合主办的“为国而歌”冠军思政课上,奥运冠军、射击名将陶璐娜以“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为主题,与在场青少年分享了她跌宕起伏的运动生涯。从悉尼奥运会为中国代表团摘得首金,到雅典奥运会意外被淘汰出局,她回忆道,“那时我没有哭,只说了一句——‘枪还在,人就还在’”。
面对台下青春的面庞,陶璐娜这样诠释冠军的真正含义:“人生最大的收获不是奖牌本身,而是那些内化于心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奋斗、战胜自我的超越、感动自己的敬业、勇争第一的拼搏。”
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晓丽认为,陶璐娜的故事是对很多大学生成长困惑最有力的回应。“这种精神对青年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一个‘必胜’的公式,而是递上一副‘敢输’的筋骨。”
在高晓丽看来,这已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重新锚定。“它让年轻人看见,课堂上所弘扬的爱国、奋斗、执着、团结等品质,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存在于榜样身上,并能引领人走向辉煌。这种‘看见’所带来的‘相信’,对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故事之外,如何激活体育的“思政元素”
当体育冠军成为思政课“老师”,娓娓道来荣耀背后的故事,对青年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可谓“体验感拉满”。然而,走出课堂,回归日常,那份心灵的触动与精神的启迪,能否真正转化为学生持续成长的动力?
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思政课”上,每一位奥运冠军的讲述都是在与教师主持人和思政课教师的对谈中完成的。故事当中,既有老师“划重点”,对标课本中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也有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在上海体育大学,一堂完整的“冠军思政课”,通常包含精心设计的三部分:首先由冠军本人分享个人经历和成长感悟;再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进行引导式提问,有意识地将冠军的个人叙事,牵引至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团队协作等思政维度,并进行价值升华;最后则是让学生与冠军面对面交流,甚至可以一同参与运动体验。
“我们的核心理念是,讲体育与讲德育有机结合,讲故事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大道理融入具象的好故事,将看似遥不可及的冠军转为可感可学的榜样。”夏铭娜介绍。
更重要的是,“冠军思政课”的核心是传递“奋斗成就梦想”的价值观。她谈到,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真正的冠军靠的是实力与拼搏,而不是包装或速成,“这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观、偶像观”。她还观察到,许多学生从中获得力量,更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这种从共鸣到行动的过程,正是课程期待的育人成效”。
除了拥有丰富冠军资源的体育类院校,一些综合类大学也纷纷邀请冠军带着鲜活的故事走进校园。在厦门大学,被尊称为校主的陈嘉庚先生曾提出,“提倡体育,恢复国民健康为振兴教育的先决问题”。重视体育的“校史基因”,让学校格外重视深入挖掘体育所承载的思政元素。
“当冠军走进大学讲堂,这种朋辈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常规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希望他们在讲述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们坚定、坚持、坚毅和坚信的精神力量。”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党委副书记曾天从介绍说,去年开始,他们策划了“爱厦大 爱体育”育人大讲堂,至今已经邀请了包括6位奥运冠军在内的12位顶尖运动员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
在大讲堂上,他们不仅是讲述者,更是“朋辈导师”和“教练”。“大讲堂邀请的田径冠军、羽毛球冠军会来到学校体育场馆,化身教练亲自指导学生训练。”在曾天从看来,通过这样可感可及的方式,中华体育精神的种子播撒在了青年学生心中。“体育精神带来的力量,也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在大学里,很多人会关注‘泡实验室’‘泡图书馆’的同学,而我们希望让那些‘泡体育馆’的同学也能被看见——他们的激励作用同样不可替代。”曾天从表示,通过系统化的实践设计,体育精神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能量。“他们与冠军同行、与朋辈并进,将体育训练中积蓄的体能、累积的自信、锤炼的意志,转化为应对压力的动力和作出人生选择的底气。”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冠军思政课”已突破高校围墙,走向更广阔的基础教育阶段。去年,厦门大学就邀请李雯雯走进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和厦门大学附属演武小学,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李雯雯告诉学生,“任何人都可以不相信你,但是你不可以不相信自己”。她还鼓励孩子们从适合的运动开始,力所能及地动起来。
为使冠军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上海体育大学也打造了分众化的课程品牌。夏铭娜介绍,“‘冠军·青年说’聚焦朋辈教育,是本校冠军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国而歌’则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在董栋、孙一文、切阳什姐的课堂接近尾声时,杜松石向学生总结道:“中华体育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她引导学生将体育精神融入具体处境,“当你失落迷茫、找不到方向时,不妨想想转型教练的董栋,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奉献即永恒;当实验失败、论文‘难产’时,不妨想想孙一文重拾佩剑的决心,归零即重生;当你深夜疲惫、坚持不下去时,不妨想想切阳什姐风雨中独自奔跑的身影,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她希望同学们从中华体育精神中学到在平凡中创造非凡的韧性,在挑战前敢于亮剑的血性和在成功后不忘初心的品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