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卞心怡 实习生 李永熙 李顺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10月27日
伴随着话剧、脱口秀等线下演出的回温,大学校园里的舞台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学子挥洒创意、绽放青春的热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皮玉坤偶然看到校广播站招新。这次尝试,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校园舞台的大门。
今年新学期,天津大学团委推出“青春趁年华”2025迎新文化季,在9月精心打造了15场文化活动,涵盖音乐、传统文化、互动体验、古籍特展和综艺展演五大主题板块,以缤纷多彩、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体验活动陪伴新生开启大学生活。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就高校演出社团的话题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446份。调查发现,84.50%受访大学生过去一年在学校舞台观看过社团演出,60.19%受访者观看演出频率超过2次。
调查显示,校园海报和传单(65.03%)、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推送(59.08%)、同学和朋友推荐(56.38%)、学校官网通知(50.81%)等都是受访大学生了解校园社团演出的重要渠道。
校园演出类型多样,舞蹈类、喜剧类社团表演更受欢迎
起初专攻话剧和舞台剧的北京体育大学春蕾剧社,如今已经开始探索小品、相声等喜剧形式。赵礞烨是社团的学生负责人,她介绍,社团活动最少一周两次,如果赶上有演出,还会持续加练。而排练一出剧目,最少需要30人一起上阵。
目前担任天津大学团委副书记的焦德芳,在学生时代就历任北洋合唱团男低音领唱、艺术团团长。“北洋艺术团是学校舞台表演类社团的主力,具有高水平、多品类、专业化的特点。目前艺术团总人数常年维持在2000人左右,每年文艺演出近百场。北洋艺术团从1997年起开始打造的文化品牌‘周末音乐会’,至今已经演出上千场,形式也丰富多样,涵盖合唱、交响乐、军乐、民乐、舞蹈、京剧、相声、越剧等多个门类。”焦德芳说。
调查发现,舞蹈类表演(52.96%)和脱口秀等喜剧演出(52.64%)受欢迎程度更高,音乐剧表演(44.02%)、乐队声乐表演(40.37%)、话剧表演(39.76%)、传统文化和戏曲表演(21.36%)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欢迎。
从主持校园运动会时面对全校师生的紧张,到在各类活动中协调排练、沟通事务的从容,皮玉坤在一次次实践中完成了蜕变。在皮玉坤看来:“舞台之上锻炼的语言表达与应变能力,是未来步入社会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黄冠是渤海大学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摄影记者,他与校园演出的缘分,始于用镜头记录一场场表演。作为校园媒体摄影记者,他频繁地穿梭于校内各类大型活动现场,相机取景器的小窗成为他观看校园舞台的窗口。
去年秋天的一场迎新晚会上,他观看到一支从学校走出去的乐队“底特绿”的返校演出。从那以后,他一直关注着这支乐队的动态,期待着能去现场再看一次演出。
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的胡志华是学校音乐剧社成员。目前剧社约有85人,每学期会举办两场演出。社团小型演出一般能吸引100名观众,而大型演出能吸引至少400名观众。“在音乐剧社团,我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约着举办一些小活动或者一起观演,这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
调查发现,更高的演出专业性(53.98%)、更便利的演出时间和地点(52.87%)、更有知名度的经典或原创剧目(47.7%)是受访大学生观看高校社团演出的主要原因。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44.11%)、有熟悉的同学和朋友参加演出(33.84%)、更大力度的优惠或宣传(16.45%)也是受访大学生愿意观看的因素。
除了周末音乐会,天津大学各演出类社团也都会举办内部毕业歌会、毕业大戏、新年音乐会、年度大戏等品牌活动。北洋话剧团近年来推出了多部精品原创红色剧目,如根据天大校友、革命先烈张太雷生平创作的红色话剧《醒世惊雷》等。今年年初,“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剧目之一、天津大学原创话剧《侯德榜》连续两天在澳门大学举办演出专场,吸引千余名师生共同感悟科学家精神。
调查显示,73.07%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社团演出丰富课余生活、提供娱乐,61.67%受访者认为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57.43%受访者认为演出营造艺术氛围,提升同学们的审美,37.14%受访者认为演出促进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在“同甘共苦”中迎接“高光时刻”
就读于芜湖学院2022级的刘宇轩召集同学创办戏曲社时,没人想到这个社团能走多远。“3年前第一次演出简直‘狼狈’。”那天白天晴空万里,傍晚突然下雨,固定幕布的杆子被风吹断,最终演出变成了社团内部“团建”。“虽然这次活动并不完美,但让我们学会了提前规划,永远要有备用方案。”
转机发生在社团架构改革。刘宇轩将最初松散的功能部门整合为三大板块:传习部负责传统文化传承教学,表演部承担演出任务,活动部策划全案。“就像戏曲的生旦净丑,各司其职才能唱好一台戏。”2024年11月的“传统文化交流会暨新社员欢迎大会”成为转折点。戏曲、小品、相声轮番登场——全部由社员自主呈现。这场与音乐社联动的晚会,让戏曲社在校园有了更多关注度。
后来,刘宇轩将戏曲与流行元素融合创作的短视频意外爆火,一条作品获赞30多万。随后他创作的京剧版《迪迦奥特曼》和北京小曲版《猫和老鼠》,点赞量突破40万。社团迅速将线上经验转化为实践成果。他们创作的“戏曲+芜湖铁画”短视频获安徽省大学生创意短视频大赛二等奖,“反邪教主题戏曲”在芜湖市的相关竞赛中获奖。
调查显示,在参加过演出类社团的大学生中,67.01%受访者担任过演员,29.06%受访者担任过导演、编剧、编舞等创作骨干。宣传推广(29.06%)、技术与幕后工作(27.54%)、管理与行政(9.14%)也是受访大学生参与演出类社团的方式。
今年7月,焦德芳带领北洋合唱团赴香港参加2025世界合唱节,荣获混声合唱组金奖冠军及当代音乐组金奖第二名。对此,焦德芳表示:“天津大学的北洋合唱团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高校学生艺术团的‘破圈新路’——那就是原创。”
在世界合唱节上,北洋合唱团演唱了社团常任指挥、作曲家温雨川创作的混声合唱作品《皂罗袍·游园》。作品取材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用无伴奏混声合唱传神地展现了传统文化与韵律之美。
在江西服装学院“国际时尚艺术节”期间,学校团委书记孟安然格外忙碌。这场艺术节以“和”为主题,吸引了埃及、法国、芬兰等14个国家的90所境内外高校参与。孟安然担任了大型音乐舞台剧《服装赋》的执行导演和统筹。这部剧汇聚全校300多名师生的心血,通过秦风汉赋、唐锦宋韵、明礼清贵、丝路畅想四个篇章,呈现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等朝代的200余套传统服饰。自首演以来,这部剧已演出5次。
调查显示,54.44%受访者认为参与演出类社团让自身专业技能(表演、技术等)得到提升,50.13%受访者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49.37%)、增强自信心与表达能力(37.69%)、锻炼组织管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5.10%)也是受访大学生在演出类社团的重要收获。
对赵礞烨来说,在春蕾剧社的两年时光给予她最大的收获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种归属感、成就感和获得感。“我第一次登台是在《金陵十三钗》中扮演一名女学生,无论在排练时还是在舞台上,都感觉自己已经全身心投入到这里面去了。”演出结束后,赵礞烨看到《金陵十三钗》舞台剧照在朋友圈刷屏时,“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走向社会舞台,受访大学生期待“传承”与“破圈”
排演一部大型舞台剧并不容易。孟安然坦言:“参演学生大多来自社团。由于学校没有设立舞蹈专业,我们只能从各学院中选拔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加之人员每年都有流动和更新,每次公演前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排练。”令她欣慰的是,80%的成员是主动报名参加的,其余20%来自服装、表演相关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剧中实现了知识互补,“让服装‘会跳舞’成为现实”。
此外,调查显示,一些因素会影响高校演出类社团的发展。57.61%受访者认为成员时间精力难协调,49.37%受访者认为经费不足、场地租赁开销大,39.47%受访者认为社团缺乏专业指导等。
今年暑假,芜湖学院戏曲社组建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池州傩戏、青阳腔,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村十番锣鼓。回到芜湖,他们又聚焦于本土的南陵目连戏、梨簧戏,并探访了芜湖黄梅戏剧团有限公司。
“走出去,才知道专业的老师有多重要。”刘宇轩坦言,目前社团指导老师主要在乐理和活动流程上把关,但具体的排练需要同学们自己摸索。在探访黄梅戏剧团时,他们抓住了机会,达成合作,此后社员可参加剧团公益培训班。
调查显示,49.37%受访大学生期待社团配备艺术指导老师、提供专业培训,49.11%受访大学生期待设立稳定的活动专项资金。固定且专业的排练演出场地(47.84%)、学分认定或综测加分(41.12%),简化活动报批流程(28.30%)、更多校际交流平台(20.69%)都是受访高校演出类社团的期待。
对于未来校园演出的创新,黄冠希望社团能尝试更多“联动”与“串烧”的形式,让舞台更加丰富多元。例如,将唱歌、舞蹈与轮滑社、动漫社的表演穿插融合,也可以将古典乐器演奏、汉服走秀、武术表演和舞龙舞狮融入,提升现场演出氛围。
“天美工作室作为天津大学颇具影响力的辅导员工作室,汇聚了校内众多擅长歌唱的同学,并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演出活动。”焦德芳说,在今年锡林郭勒草原音乐节和天津大学迎新晚会等重要场合,都能看到“天美人”的精彩表现。
目前,天美工作室已在相关音乐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并认证成为平台音乐人。“这些艺术社团里的同学平时也都特别开朗、阳光。”焦德芳介绍,“美育的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生活状态。不少学生从中找到社交与艺术的双重乐趣,也能释放情绪、调节心情。”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胡志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