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年10月27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近日,“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重返母校首都医科大学,向与会嘉宾分享自己青年时代扎根陕北的经历。
今年是首都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10月25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医学创新发展论坛上,路生梅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1963级校友的身份走上讲台,展示了胸前那枚60多年前的老校徽,那是铭刻在她心中的青春记忆。
路生梅说道,1963年,她怀着做医生的梦想踏进了校园的大门。她记得,首都医科大学首任院长吴阶平曾对学生们说,做一个好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耐心的服务。这句话,路生梅一直铭记在心,并从学校带到了陕西榆林佳县。
1968年路生梅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第一次离开北京到陕北,第一次见到黄河水近在咫尺。那时,吃快饭、睡炕头是常事。在陕北,她还体验了许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冒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路上出诊,第一次感受“喝水也成了奢望”,第一次看到病人因为交通不便、缺乏治疗费等原因耽搁了治疗。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位小女孩的妈妈叫我‘路大夫’,从此以后,‘路大夫’成了我一生的代名词。”路生梅眼含着泪说,她意识到,这座陕北小城需要她,祖国培养起来的医生,理应留下来。她说道,当时,包括她在内,一群来自北京、天津、西安、上海等地的大学生在佳县办起影院、图书馆、学习班,后来还创办了独立的儿科、口腔科、卫生防疫站。
基础设施建起来了,路生梅也在这条奋斗的路上扎下了根。
在活动现场,路生梅深深地向母校鞠躬,在场的师生代表和医护工作者用掌声向她表达敬意。路生梅勉励后辈,只要把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只要努力坚持,甘于平凡但绝不甘于平庸,就会有出彩的人生,就会让梦想成真。
“我会兑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诺言。”路生梅勉励在校学子继承首医的济世情怀和创新精神,永怀医者仁心,勇担神圣使命,奉献青春力量。
她认为,高质量发展最核心之处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她希望,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应对未来医学发展的挑战。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深刻理解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就是了解人、尊重人、同情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