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08:39 | 来源:光明日报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有一座特殊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它是全国327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科学家纪念馆。三层楼的建筑,让无数人致敬仰望、驻足流连。
“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当钱学森坚定的声音在展厅响起,同学们的思绪被带到70年前,重温“破壁者的越洋归航”,感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科学家的拳拳报国心。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为2025级新生精心策划的“开学第一课”——由上海交通大学“红印”校史宣讲团的学生志愿者主讲,以钱学森1955年回国故事为主线,新生们沉浸式体验钱学森赴美求学、学有所成,突遭厄运、积蓄力量,终回故土、报效祖国的人生历程。
《工程控制论》、《纽约时报》剪报、钱学森博士论文等馆藏文物巧妙融于体验中。“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在这里,我理解了钱学森学长归国之路的艰辛与伟大,也更理解了‘选择交大,就是选择责任’的使命与担当。”上海交通大学国务学院学生赵浩栋说。
今年是钱学森归国70周年,这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将持续到今年12月底。钱学森图书馆还推出“钱馆人说”专家导览、“学长说”历史沉浸式体验、“交大人说”微宣讲以及“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主题报告等活动,以不同方式展现“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钱学森精神。“我们希望以最具说服力的文物展品和最为生动具体的文物故事,帮助青年学子真正了解并理解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卓越功勋和精神风范。”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介绍。
自2011年12月建成开馆至今,钱学森图书馆立足科学家精神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推动馆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依托钱学森生平事迹、珍贵文物藏品等特色资源,与中小学深度协同,围绕“科学家精神”打造品牌项目,推动馆藏文物的活化利用,使之转化为中小学校可参与、可共享的生动育人素材。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看来,钱学森图书馆要致力于开好校外校内“两扇门”,将馆藏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一扇门对外,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社会教育,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一扇门对内,面向学校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工作。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已与上海市不同区域10余所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共同开展馆校合作育人实践。在博物馆三公里文化服务圈范围,与徐汇区教育局及多所中小学联合开展现场教学示范活动,设计融合科学、历史、语文等学科内容的跨学科课程。
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馆内6.2万余件(套)文物藏品被逐步激活,成为讲述科学家精神的鲜活载体。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编研并推出《羁绊与归来:钱学森回国历程(1950—1955)》《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文物有话说》《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有朋来贺》《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两个身份 一个信仰:钱学森的选择与成长》等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读物,并以科学家精神主题读本为基础,开展教育资源转化与教育人员培养,形成短视频课程“走近钱学森”系列、“文物有话说”系列、“加速,起飞了”系列、“重返1955”系列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包。2023年起,钱学森图书馆整合资源形成“钱学森精神进校园”巡展巡讲活动,以展览、活动、课程等教育资源形式走进校园,推动更多学校与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定制化馆校合作内容开发。
李芳告诉记者,在推动馆校合作的过程中,钱学森图书馆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突破口,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馆校合作从短期项目制走向长效常态化发展。“钱老的一生就是一本大书,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人走进其中,细细品读。”李芳说。
(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