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实习生 陈洁蓥 阙智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11月25日
最好的成长,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同行的交响。在大学里如何找到共同进化的“成长合伙人”?最近,我们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上,见证了青春最好的注脚。来自粤港澳三地的近5万名“小海豚”志愿者,为个人目标注入“社交责任”与“同伴激励”,携手完成一项历史性任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青春答卷。“气氛组”“暖场王”“赛场快擦手”“港澳联络助手”……
11月21日晚,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缓缓熄灭,“小海豚”们的青春,因为融入这场盛会而闪亮,而这份独特的成长礼物,让他们互相成为未来人生路上的精神滋养。
全运会志愿者是由学校安排的合伙人,而校园里更多的组合要靠自己寻找。毕竟,成长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成为彼此的成长合伙人。他们没有把目标藏在心里,而是同合伙人一起,制定一份清晰的“成长契约”,然后再运用到志愿服务、课程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诸多场景。
“现在不管是课程作业还是各类竞赛,组队协作都成了刚需,要是没个合拍的伙伴,真有点寸步难行。”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钟权谈及校园学习生活时,一语道破当下大学生的普遍状态。然而,寻找合适的“成长合伙人”的过程,往往充满迷茫与波折。
在大学校园里,记者采访了部分大学生,了解他们各自成功找到“成长合伙人”的独门秘籍。
精准定位,明晰自我需求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位对的人,首先需要想明白的是: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合伙人”?清晰的自我认知是避免盲目寻找、提升匹配效率的关键。
香港岭南大学林家好对此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商科学生,她发现自己迫切需要将品牌管理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真实的商业项目中,同时也对未来的实习方向与职业规划感到迷茫。因此,她理想中的“成长合伙人”,是“一位有经验的过来人”,能够一起琢磨落地想法,并帮她分析利弊、理清思路。这让她将目光投向了经验更丰富的高年级师兄师姐。
广东财经大学罗烨怡则格外看重“互补性”。她不仅关注性格、谈吐和情绪表达是否与自己同频,更希望对方能在技能和视角上带来差异化的补充。“希望对方能带来不一样的观点,让我看事情更全面。”在她看来,这种互补能让她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而对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李颖欣来说,她寻找的更像是一位“生活合伙人”。她更容易被对方的个人特质深深吸引:真诚主动、善于倾听、思想独立不盲从,且拥有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在学业、工作、友情和家庭中游刃有余。“我很认同这种状态,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事情去做,在各方面成长,这样才能有更多话题交流。”李颖欣认为,这种基于共同成长节奏的联结,比单纯的项目合作更为持久和深入。
多元触达,在真实场景中邂逅同频的伙伴
明确了需求,下一步便是在何处寻找。受访者们的经历表明,“成长合伙人”往往隐藏于校园内外的各类真实场景中,关键在于主动参与和细心观察。
学生社团与组织是孕育理念契合型伙伴的沃土。这里的成员因共同的兴趣或目标聚集,先天具备协作的基础。钟权便是通过学校学生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结识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不仅结伴参赛,还相互交换资料、解决问题,打破了信息差。
李颖欣的经历则更为典型,她与“合伙人”的深度联结始于共同创建和运营一个社团。在共同完成一份长达百余页的全年活动计划书的过程中,她们经历了漫长的修改与磨合,也逐渐从协作伙伴升级为能够彼此支持的“成长合伙人”。她感慨,这种高强度协作是检验和深化关系的绝佳机会。
课堂与宿舍等日常空间,则非常适合挖掘节奏匹配型伙伴。韩山师范学院黄钰链的“成长合伙人”就是她每天相伴的室友。她们相识于开学第一天,因同住一个宿舍而自然熟络。通过日常的共同上下学、聊天分享,她们发现彼此的学习节奏和目标高度一致。一次高效的小组作业合作成为关键转折点,让她们从简单的室友关系成功升级为“成长合伙人”。“不妨先从你身边的人开始。‘成长合伙人’未必在远方,很可能就住在你的身边。”黄钰链建议。
此外,各类专业讲座、学术竞赛和户外实践活动,则是寻找实战导向型伙伴的优质平台。林家好正是在学院举办的商业与品牌分析活动上,结识了一位分享经验的高年级师兄。她带着具体的专业问题主动上前交流,因聊得投缘而建立了联系。罗烨怡则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合伙人”筛选方法——一起徒步。她会在此过程中细致观察对方是否遵守基本规则,如是否擅自离队、乱丢垃圾,遇到风险是硬撑还是理性下撤。“能遵守规则、有风险管理能力的人,通常更靠谱、和我更合拍。”她认为,在这种高强度、长时间的户外活动中,个人的责任感和应急处理能力会展现无遗,是检验合拍度的试金石。
磨合与维系,让“合伙人”关系行稳致远
找到“合伙人”并非终点,如何维护这段关系,使其持续产生积极价值,同样需要智慧。在沟通中,遇到意见不一是常态。李颖欣认为解决起来不难,“我们会各自说出自己看法的理由,通常一方会认同另一方更合理的观点。”罗烨怡则建议遇到沟通障碍时先冷静,她认为大部分问题只是表达差异或小摩擦,冷静沟通、表明想法,同时适应对方、扬长避短即可。
在维系方式上,无需刻意追求形式,自然舒适的互动更能长久。黄钰链和室友通过组局聊天、信息共享和定期聚餐来维持关系。林家好和师兄没有硬性的见面规定,而是通过频繁的线上交流、分享商业案例、约复习、共同准备商赛等方式保持紧密联系。
几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醒,要警惕和“合伙人”相处过程中的一些误区。罗烨怡提出了两个需要避免的极端,“别因细节缺点否定整个人”,但也不能无底线包容,例如对于屡次逾期不完成任务的行为,就需要理性判断。关系的核心是共同成长,而非为了追求表面关系的融洽而强行“合群”。
结伴成长,青春路上的温暖底色
一段良性的成长合伙人关系,其回报是远超项目成功本身的。它带来的不仅是学业上的进步,更是全方位的个人成长与深厚的情感支持。
在专业技能与视野上,合伙人能带来显著的提升。林家好在师兄的指导下,看问题的视角“更商业化和务实了”,并且“受到他积极性的感染,我也更敢于去尝试和挑战”。李颖欣从她的合伙人那里学到了宝贵的沟通技巧,比如怎么和赞助商面对面沟通、打电话,用什么态度和句式称呼对方,怎么写正式的电子邮件,这些在企业化运作的社团中习得的能力,让她对未来更具信心。
在情感支持与个人心态上,这种联结更是提供了坚实的力量。黄钰链这样描述她的合伙人——总是包容温柔,充满生命力。她感慨:“知道有一个人和你并肩前行,会有满满的力量和希望,可以去做到任何你想做的,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大学时光里,找到一位或几位成长合伙人,就如同为青春之旅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这份联结不仅让校园生活更加充实,更在持续的协作与陪伴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沟通能力、协作意识与包容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