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数智赋能探索未来学习新范式

编辑:天天培训 人气:6
原标题:数智赋能!北邮探索未来学习新范式

作者: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年10月28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10月18日,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北邮”)在其举办的建校70周年发展大会上,宣布开启数智赋能未来学习的全新范式——即“师-生-机三元协同”的教学生态,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实现教育无界融合。

在一个多月前的秋季开学季,北邮的“老”教学科研主楼以未来学习大楼的新面貌,正式亮相。

这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楼,作为北邮核心教学科研载体,曾经承载了实验、教学、科研、办公等多重功能。在人工智能给高校带来深刻变革的当下,这栋大楼原有的软硬件设施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经过约一年半的改造,这栋大楼成为学校智慧教育的新地标:超过6500平方米的未来学习空间,其中,28间智慧教室,38间实验室,进场各类实验设备超过400套。

28000余名北邮在校生迈进了“未来学习”的新形态。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也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近年来,北邮以“数智化”为刃,多方尝试,在数智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北邮教务部副教务长苏菲介绍,作为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牵头建设了教育部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专业虚拟教研室,率先建成了计算机学科大模型并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形成了“师生共创、自研自用、场景驱动、快速迭代”的发展特色。

据悉,自2020年以来,该校建设了“网-云-数-智-安”一体的教育智能基座,教学云平台上线课程超过4000门,并打造了“码上”“邮谱”“智链”“邮百工”等通过AI赋能教学的典型应用。

在智能基座的赋能下,北邮尝试突破知识边界,打破数实边界,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课,按照老师的统一的学习路线和节奏学习,现在我们可以更加主动、自由地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定学习路线和学习节奏。”北邮2025级本科新生王嘉一所说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有一部分是靠“邮谱”来实现的。

苏菲介绍,该校的自适应学习平台“邮谱”建立了课程与专业的知识图谱,用于课程体系设计和培养方案优化。目前学校依托两个一流学科群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形成覆盖7000余知识点的ICT(信息和通信技术)知识大陆,资源面向全校各学科学生开放共享。

王嘉一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同学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跳出教材固有的线性学习路径,构建自己的“知识树”。她说,前不久自己在上线性代数课时对行列式和矩阵分类相关内容没有理解透彻,于是登录“邮谱”,按照自己的思维路径把知识点颠倒顺序又自学了一遍,“补救了回来”。

更让她惊喜的是学校里的“虚拟老师”。王嘉一就读于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学习C语言,经常需要改代码。每每遇到问题,她就求助大模型教育应用“码上”智能编程教学平台。她甚至发现,同学们还可以用“码上”平台的衍生应用——“码上初发”教学智能体开发应用一体化平台,自己开发智能体来助力学习。“这真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她说:“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让我对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

实际上,作为一名新生,王嘉一对该校的数智化教学资源还没有用全、用足。

苏菲介绍,北邮还特别注重学科交叉重构,培养跨界人才。近年来,通过AI驱动重构专业体系,建设了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等9个战略性新兴专业,并探索“基础学科+AI”双学士学位模式,打造“信息科技+X”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北邮不仅以数智化变革赋能自身人才培养,还着力打破校门内外边界,汇聚资源,探索协同发展之路。以“码上”智能体平台为例,自2023年上线以来,已有海内外500余所院校使用了该平台。此外,北邮在探索数智化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还助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2022年以来,北邮牵头发起“红雁AI”项目。北邮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陈科良介绍,该项目以数智技术为桥梁,搭建起大中小学协同共育的创新体系,构建了“线上一对一视频辅导”模式,将全国22所高校的志愿者,与182所中小学的学生跨地域对接。

贵州省长顺县民族中学党委书记刘玲琳带教的班级是红雁助学服务的试点班级之一。刘玲琳说,志愿者在晚自习时间坚持提供多学科辅导,切实解决了学生“有问题无人答”的困境。

她表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学会了遇到困难时“如何主动寻求帮助”,“这是一种更深层的成长”。在她看来,这样的科技与教育融合项目,让“教育资源的桥梁”真正落地了。

陈科良表示,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提供线上助学服务达50万余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地区师资与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表示,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学校将以数智教育为“突破口”,以未来学习大楼为“新载体”,加快推动以数据驱动“教—学—研—创”育人全链条贯通的教育教学改革,打破“校内校外,国内国外”教育资源互联互通边界,为教育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