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雪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10月29日
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的学生一入学就要上一门“艺术必修课”,这是一门看似与“新闻传播”或“农业”毫不相干的课程。
这堂课,不教技法,不授模板,而是让学生聆听一段音乐,用几何、线条和色彩将内心的情绪“翻译(抽象)”成画面。他们中大多数人从未受过美术训练,有人甚至“自从学会用圆规,就没咋徒手画过圆”。
在这样一个被数字和技术驱动的时代,学艺术有什么用?不少学生心里都打过问号。
依据各地高校《2025年度拟撤销本科专业公示》,湖南大学、辽宁大学等985、211高校均撤销了部分艺术类专业。即使是艺术类特色高校,也在做“专业减法”。
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有研究高等教育的媒体统计,876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被撤销,数量占所有撤销专业数量的13.5%,位列第四。一些艺术专业开始更多地和“AI”等数字技术相融合。
在这个强调数字技能的时代,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教授敖松和他的同事们坚持着一个“不合时宜”的理念:以艺术育人,坚持“无用之用”。带着一群“零基础”的学生,把艺术教学实践坚持了10年。
“迷茫”是许多刚入学的学生普遍的心理状态。在这门必修课上,有学生用无数个层层嵌套的圆圈填满画纸,有人在纸上布满尖锐的三角、缠绕的乱线,也有人用碰撞的几何体表达“破碎与混乱”“秩序与混沌”。
一篇以眼睛为主视觉的作品里,眼泪是锐利的三角形,“这源于一段不尽如人意的感情经历,直到渴望被刺破,留下破碎的眼泪,才发现自己空裂的心”。
这份结课作业敖松给学生一个学期的制作时间,有学生说,“一迷茫,就找‘艺术’,一焦虑,就搞‘抽象’”。这是一份没情绪就做不出来的作业。
哪怕是绘画零基础的学生,仍然可以用这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释放自己的情绪。这个发现源自敖松曾经的学生、如今的同事钱星羽。两年前,钱星羽总是困于负面情绪中,敖松让她每天都画一幅画,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任何事。200多天的时间里,钱星羽画了190多幅画,有练八段锦的肌肉,有头痛时颤抖的身体,“冒火”的红发,还有不知道画什么时用问号组成的脸。寥寥数笔的简笔“画记”,帮她学会了和情绪相处,也收集了来自生活的创作灵感。
“哪怕在农业大学,学生的身体、情绪都是艺术的种子,看你愿不愿意让它生根发芽。”敖松从教31年,10年前因本科导师这项教学制度得以近距离与学生接触,面对着一群没拿过画笔,但很有感受力和表达欲的文科生,绘画专业的他选择先通过“摄影”带领学生下乡创作。
学生们凭着直觉对他们眼中的乡村景象按下快门,有坐在拖拉机上的一家四口,在田间梳头的女人,扛着锄头的劳力,木门前打闹的奶猫……年轻人透过镜头重新理解土地,也在影像中反思“现代性”与“乡村价值”。
10年后,敖松却想“回归绘画”。这种变化源自他对学生的观察。他发现“绘画”这一古老的视觉表达方式可以更加直接地作用在学生的身体之上,它所唤起的艺术体验更加鲜活,“以前(学生们)一撒出去就没影了,想法很多”。现在孩子在被“现实”所困,更关心就业和成绩,心态上显得有些“拘谨”。这些孩子需要更纯粹的艺术体验,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直觉比计算更重要。”敖松认为,通过艺术训练,让学生们在自然环境中去捕捉瞬间光色的变化,让他们在自然母体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美育的价值,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吴冠中指出“美盲”现象。梁启超说,人类固然不能个个都做供给美术的“美术家”,然而不可不个个都做享用美术的“美术人”。
现代社会,专业和分工越来越明晰,艺术好像也成了“艺术家”的事。但不论是从周朝开始的“六艺”,还是古希腊教育的“七艺”,艺术一直都被认为是受教育者最基本的素养。
清华大学教授李睽长期开设课程“艺术的启示”,后来,他将其整理为《艺术通识十六讲》并在序言中写道,“学校需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也需要知道学生‘想要什么’……艺术通识教育从探究学生想要什么始,到确定学生需要什么终。”
今年夏天,敖松和同事们带学生去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进行工作坊训练。头三天,不布置任何训练作业,让学生们“野化”,复苏他们的感受力。慢慢地,学生们从起初的拘谨到后来“不睡觉也要等日出”,从对自然的恐惧到在自然的母体中吸取能量。这种看似“松散”的教学方式,背后是对人、对教育的本质的探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放松了,创作的天性也随之释放,作品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我们要做的不是灌输技巧,而是打开他们感知的阀门。”而这种感知力最终会导向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在敖松看来,这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实践,正在为年轻人提供着精神支撑与情绪出口,“艺术让人成为人”。
前不久,敖松和他的同事们将近10年的学生作品分成4个部分放置在一场名为《蕴·无声》的展览中,这场展览设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一个由“工作室、楼道空间”改造的展厅里,“蕴”,是积蓄,也是生命力。“总有些种子要在边缘处生长,‘无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