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推动中非高校合作落地走实

编辑:天天培训 人气:5
原标题:产教融合推动中非高校合作走新走实

发布时间:2025-11-20作者:田小红 张升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随着中非战略协作向更深层次推进,经贸合作持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在“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目标任务中提出,要“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中非高校依托非洲当地中资企业,探索创建“资源互补+技术赋能+人文交流”的中非高校合作新模式,既可以缓解中非高校合作项目投入不足的情况,也有助于反哺中资企业的品牌建设,实现从“落地非洲”到“扎根非洲”的目标,从而构建双向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界、产业界合作创新生态。

  政企校需求对接,搭建跨界协作机制

  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要实现从“规模”到“实效”的跨越,首要任务是破解政企校三方需求对接的难题。

  当前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中存在一定的教育与产业供需错位的现象,如高校基于自身学术逻辑设计课程,未能充分吸纳企业对技能的具体要求等。作为项目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中国高校因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难以深入了解非洲高校的具体需求、当地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当地产业的真实状况等。中资企业长期深耕非洲市场,对企业发展需求和本地人才短板有深刻认识。因此,构建政—企—校跨界协作机制,成为整合三方优势、推动合作落地的关键。

  中资企业、中非合作高校、中非双方政府可以将非洲高校的需求、中资企业的需求与中非合作项目结合起来,以确保对项目的实施目标达成共识。协作机制中的成员除中非高校和政府机构人员外,行业中具有经验和责任感的专业人士也应占重要比例,从而促进中非高等教育在课程开发、项目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协作机制还应起到桥梁作用,为学生提供实习或工作机会、参与产业和商业项目机会等。

  高校与企业项目共建,推动合作务实开展

  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务实落地,需让企业从“参与者”变为“核心合作伙伴”。合作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合作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可持续的具体项目,高校与企业项目共建正是串联“政府战略—高校学术—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

  不少中资企业扎根非洲多年,对当地产业痛点、高校培养短板和人才市场需求反应更为敏锐和直接,其参与项目设计、实施和保障的全流程,能有效推动合作项目从“纸面协议”落地为“人才生产力”。

  企业助推务实落地能力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精准识别需求,如铁路岗位的特殊技术标准、手机市场的用户偏好等,帮助高校避免闭门造车。二是提供实践载体,如铁路实训基地、用户数据案例库,让教学内容看得见、摸得着。三是打通就业通道,如定向招聘、管培生计划等,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贯通。中非高校合作围绕卫生健康、农业发展、贸易投资、矿业资源、数字创新、生物环境等领域展开,中国高校应该深入研究非洲中资企业的特点,主动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通过项目共建,高校可以融合企业务实、注重效率的特点,把合作从纸上落到实践中,确保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科研合作等环节真正运作起来,实现教育成果与企业需求的闭环,双方互利互赢。

  整合企业技术资源,构建长效合作生态

  不少中资企业都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产业资源等优势,参与中非高校合作的100所中非合作大学根据其合作领域,可以与非洲的中资企业找到合作基点,从而整合企业优质技术资源。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赋能合作,协同打造创新合作生态。

  一是技术赋能,企业掌握的先进技术和行业经验,可融入课程设计和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技能。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数字技术培训、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在轨道交通实训方面的经验,可以为中非合作高校提供前沿实践平台。

  二是资源支撑,企业提供实验室、实训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弥补高校在非洲落地的硬件不足。例如,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的铁路项目中,为当地交通大学的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并安排项目工程师作为学生实训导师。

  三是可持续合作,形成长期产学研闭环。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面向全球的ICT学院项目将产业需求融入高校日常教学,形成了“学习—实践—就业”的生态闭环。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东非工厂与当地理工学院合作,订单式培养冶金、机械方向的本地技术骨干,推动实现合作的可持续性。由此可见,企业的技术与资源不仅是“加分项”,更是合作创新、项目落地与项目循环的核心引擎。

  重视管理和激励,保障中非教育合作落地

  中非高校合作要从“签约式”走向“落地式”,作为实施主体的中非高校的项目负责人和参与团队是关键。

  中非高校项目负责人需具备卓越的领导力,其核心能力应包括:一是战略规划和决策能力,精准把握校企合作方向,务实制定发展规划;二是组织协调能力,可高效整合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多方资源,激发团队动能;三是跨文化、跨行业沟通能力,通过理解和包容,化解合作中的跨文化、行业文化差异;四是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既立足全球理解中非合作战略价值,又具备国际风险评估能力和应对能力。

  项目负责人的引领作用,还体现在支持教师、学生成长,实现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对中非高校教师而言,通过项目可获得高校与企业的双向资源注入,既能依托高校学术平台深化理论研究,又能借助企业的实践场景拓展应用导向,进而在引入企业案例、开发数智化课程、联合申报跨学科课题、产出成果等方面获得实质性成长。对中非高校学生而言,参与项目意味着打破课堂边界和国界,通过参与真实任务积累跨界实践经验,在创新合作中提升专业技能和跨文化协作能力,同时通过项目成果丰富学业履历,增强就业竞争力。

  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要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形成“资源反哺—能力提升—项目落地”的良性循环,最终保障合作项目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田小红系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部浙江省“省部共建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张升芸系绍兴大学南非和南部非洲研究中心讲师)

作者:田小红 张升芸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9版 版名:环球周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