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文大会青年当好中外文明的班超

编辑:天天培训 人气:5
原标题: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2025世界中文大会青年观察

发布时间:2025-11-20作者:本报记者 李洋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东汉时,班超重启了古丝绸之路的不朽画卷。千年流转,非洲青年“班超”作为受邀参会的青年汉学家之一,在2025世界中文大会现场讲述自己的中文学习故事。

  班超从2012年开始学习中文,不知不觉被中文的魅力吸引,从好奇者变成爱好者。2013年,班超踏上了来华留学的旅程。2019年,毕业回国后,班超在布隆迪大学教授中文。2023年,班超再度来到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中非文化交流。“通过深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我更加读懂中国,深知中国通过多种倡议积极促进世界紧密联结在一起。”

  作为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青年汉学家之一,班超在谈到习近平主席复信时备受鼓舞,立志要坚定地走好这条路,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世界中文大会上的青年们一起,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联结世界 语通未来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中国学生彭增瑶和想学粤语歌的突尼斯留学生何映月在2025世界中文大会上以曲会友,不亦乐乎。

  何映月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13年,当时,她的表姐来中国学习,一待就是12年。“我从小受表姐影响,喜欢中文和中国文化。”3年前,何映月想亲眼看一看中国,踏上中国求学之路,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

  “在我心里,中文是很美很浪漫的语言。”今年毕业后,何映月继续留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未来,我想像表姐一样,在这儿生活、工作。”何映月一边说话,一边在彭增瑶的帮助下体验制作中国非遗螺钿手工艺品,很快就完成了处女作——一枚粉嘟嘟的花形胸针。

  “来到中国后,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放,中文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孔子学院墨方院长珍妮说。

  “学习中文,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西班牙青年汉学家江爱莲表示,“中文拓宽了我的视野,教会我协作,让我结交了家人般的好朋友,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和谐共生是真实可行的道路。”

  “受父亲影响,我在6岁时心里就埋下了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种子。”2015年,江爱莲终于来到中国,深度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她是个十足的“红迷”:“大学一年级时,父母送给我一本《红楼梦》,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和它分开过。”

  “《红楼梦》被外国学者视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因为它包含了中国传统中对人性与存在的哲学理解,有着世界文学中前所未有的社会洞察、哲学思辨和美学追求。”2022年,江爱莲通过“新汉学计划”再度来到中国,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红楼梦》。“语言无疑使《红楼梦》跨越时空阻隔,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情感得到共鸣、理解相通的文化、体认共同的价值。”

  “培养汉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是促进文明交流的关键,要积极推动多语种的中国研究成果发表。”毕业后,江爱莲作为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大学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继续坚守她所热爱的事业,希望将一生奉献给汉学研究。

  培育汉学人才,与全球汉学家并肩同行。作为青年汉学人才的重要孵化器和文明互鉴的重要学术平台,“新汉学计划”项目自2013年设立以来,已累计培养了千余名博士“中国通”。

  越山跨海 文化架桥

  茶源自中国,传播世界。埃及是较早接触到中国茶文化的国家之一。中国“Cha”和埃及“Chai”能有多大差异?

  在来自埃及的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白莎莎眼中,它们不一样的地方可太多了。比如,中国茶为啥不磨成颗粒?茶为什么能一泡接一泡?倒茶为什么不用大杯?喝茶怎么不加白糖?每一个问号,都是好奇的种子。

  5年前,白莎莎怀着好奇心开始接触中文,“学中文很难,但是很值得”。大学4年,她每天记汉字、说中文十七八个小时,“想去中国就是我的动力”。2024年,她来到中国,感受中国文化,在市井街头窥见温情和烟火气,“我看到我们不同的一面,但更看到我们相通的一面”。

  截至今年,埃及已有30所大学设立中文系,埃及教育部还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同乘一舟,终抵彼岸。”埃及驻华大使哈立德·纳兹米说,“作为世界古老文明的代表,埃及与中国拥有诸多共通之处,我们需要携手合作,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更深层次开放和交流。”

  自埃及向东,沿着同一纬度行走,我们来到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福建。这片茶香氤氲的福地,一度是文人雅士品茗论道的理想之地。

  数百年前,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这里著书讲学,“茶本苦物,吃过却甘”。数百年后,在世界中文大会“人居草木间”展区,一名印度青年反复品咂其中道理,惊叹:“这是人生哲学!”

  “作为一种沟通桥梁,茶能够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该展区负责人道出策展心声。

  山川异域,大道同途。

  “我常在中国与拉美之间往来,就像一位信使,传递两种文化的声音,建立起两种看似遥远却又心灵相通文明的对话。”哥伦比亚青年汉学家关沧海既在拉丁美洲教授中国文学课程,又在中国大学教授拉丁美洲文学课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的中文名字来自这句中国诗。”关沧海表示,要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汉学家,加强研究阐释,为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贡献智慧力量。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这里,世界青年共同讲述山海相拥的故事,共同谱写和美新篇。

  万里同风 文明无界

  目光顺着一杯茶,记者走进“看见中国: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解码”展区。在数字展陈东汉织锦前,来自美国的北京大学进修生方龙兴致勃勃地听着讲解。“太漂亮了!”兴奋之余,他摩挲着茶杯。

  “多年来,我一直梦想来到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这与我对传统工艺的兴趣是紧密相连的。”2023年,方龙参加了第二十二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并在全球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

  “会说中文让我有机会结交更多中国朋友,更加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同时,我可以阅读中国文学、哲学,深入学习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方龙说,“我从小就对古代纺织艺术和民族植物学有浓厚兴趣,来到中国后,我发现传统文明不可思议地存在于大众日常生活,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深深打动了我。”现在,方龙正在四川省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帮助下学习瓷胎竹编非遗技艺。

  方龙去过不少文化遗址,“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的整体规模以及洞窟中雕刻壁画的精微绝妙,令我肃然起敬。这些宏伟艺术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的创作过程就像编织篮子,每道工序都必须以匠心反复淬炼,再以耐心、技艺和汗水成就其完整之形”。

  也许,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人心的,是人对美和希望的憧憬。未来,方龙打算继续攻读考古学专业博士学位。他立志深入探索植物、艺术和更广泛的人类社会,发现文明密码中的智慧。

  同样被中华文明吸引而与中国结缘的,还有伊朗翻译家李织凡。

  2016年,李织凡成功申请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暑期学校项目。“我不仅爱上了中国的美丽和现代化,更被中国人民特有的热情和活力深深打动。”她说,“中文学习早已超越了语言技能本身,成为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世界人民相互理解的重要力量。”

  暑校项目结束回国后,李织凡更加努力地学习中文。“我一定要回来,深入学习中国文学,传播中国文化。”带着这样的信念,2023年,她成为南京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如今,她作为青年汉学家进行中伊文明互鉴相关研究。

  “中国发展智慧和经验,对包括伊朗在内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李织凡去年参与了《习近平扶贫故事》波斯文版的编辑审校工作,今年又开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波斯文版的翻译工作。“我特别喜欢这些书,在翻译中,我被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智慧所打动。我坚信推广中国发展历程和经验,必将给伊朗带来重要启发。”李织凡说。

作者:本报记者 李洋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9版 版名:环球周刊

相关阅读